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所提出的义利之辩是跟以前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孟子重义而轻利 ,这是他的观点。
就比如《何必曰利》 中孟子就对梁惠王讲到义和利。
孟子 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其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请孟子帮他的国家出谋划策,但是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要和孟子谈谈利,孟子并不愿谈利。孟子对梁惠王举了一个例子,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如果每个人都想问怎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加有利呢?这可就有大麻烦了,要是都已自身的利益为最大化,那这个国家就惨了,大家都是先利而后义。应该已义制立讲义是更为重要的,要这个国家都已讲义为根本,那这个国家绝对会很厉害。
在孟子的《已力假仁者霸》中也有提到,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义以为上,先义然后取利。霸道是已立而服人的,而儒家对义利的态度是总之,义为上,利为下,德性为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人人讲义,那这个国家就非常厉害了,就像是盛唐那样,晚上睡觉都可以不用关门。如果有了义那就会有利了,他们是相互关系。所以,我认为还是应当知道义为上,利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