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即忘原因:他们已经停止学习,停止进步,停止成长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你无法逻辑清晰地向别人解释已知的知识。
修正方法:向别人转述自己学到的概念。用输出倒逼输入,通常在讲述过程中对方的提问会帮助弥补知识空缺,同时也能让自己意识到一些自认为习以为常的知识有可能是存在误区的。
大脑的优势就在于只要开始不停的使用,它就会不停的进步。源于进步的幸福感又会促使自己去寻找更多的幸福,于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反过来,越是任由大脑懒惰,其运行速度越慢,越懒得想那么多,慢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个不能逻辑清晰的向别人解释已知知识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头脑中有太多的观点,而却忘记了观点的推理过程。典型例子就是教学中无法向学生阐述清楚一个知识。一方面是对于学生疑难点的预设有误,另一方面是老师本身对于这个知识的发展历程就不清楚,比如除法竖式发展过程,为什么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其他的写法?
持续学习,不断重申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找到知识最底层规律。
更新的概念: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看一看得到专栏中的知识服务者们就能知道, 他们多数是互相认识,并且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人,即影响更多的人成为终生学习者,并致力于把最好的知识奉献给大家。这是他们做成的事。
反思自己从毕业后,好像就没有这样的朋友。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缺乏目标,没有想要做成的事情。思考自己可以完成什么?从另一个角度看,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也是给别人提供成长的机会,这也是要与重要的人共同成长的原因吧!
“得到”和“失去”同样会引发人们的情感波动,但后者的浮动明显大于前者。这是人类的天性,战胜天性最有力的工具就是概率与统计。
我们的天性有很多,懒惰,选择性倾听,舍不得放弃安全感…战胜这些天性的方法唯有不断学习成长,掌握更多的科学工具,培养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
大部分人迟迟不能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要一次就做出很牛的作品。
《小狗钱钱》上恰好也有相似的观点: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弄懂这件事情。真正付诸实践要比纯粹的思考有用多了。
也许有的时候确实应该多思考一些,但是纯粹的思考只会束缚住行动的脚步,因为越是思考发现存在的漏洞越多。解决方法就是把事情做到够用就可以了。
上班之后,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同时又希望能够把工作都做好,再加上每天的反思与专栏学习,所以时间经常排的很乱。有时候正在工作突然想到专栏内容,或者随手拿起手机开始刷简书。这样混乱的时间安排导致工作没有做好,有时四十分钟的时间居然在教案上一个字也没写出来,反思也没有写,留言也没有。于是总琢磨着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后来想到可以在课程表上把每天没课的时间安排出来,计划好都用来做什么。一开始想要自己画一个课程表,后来想还是打印,再后来又想万一有其他时间耽误了计划怎么办?最终两个多月过去,这个安排一直没有落实。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打印了一个课程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做了安排,在践行中逐渐修改。边记录边修改。
多思考确实是好的,但是不应该变成自己不行动的理由。
为对方创造成长机会,不代表硬拉着对方不停成长。先做好自己,其他人也自然会跟过来。
想要别人心甘情愿的追随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最终的钥匙其实在自己身上。如果你的经历与进步真的能触动到别人,自然有人向你寻医问药,甚至主动跟随你—— 根本就用不着装模作样地发号施令。
逼自己与文章产生联结,第一天。严重跑偏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