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不是个新词,但最近我才真正感受到他的能量。他不像“坚持”这种兵刃,需要长期持有,并不能离手,才能感受它的威力;他更像是“勇气”这类的武器,他会在你心里生根,需要时自动弹出,即插即用,效果甚好。
逆性思维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者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所以在很多特殊问题甚至关键问题上,从结论往回推,反过来思考,或许会另辟蹊径,使问题更清晰,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家可能会说,逆向思维,我们都懂啊,但懂和会用是两个层次的事情;只有深度理解,并能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才有可能达到会用的层次;然后运用熟练了之后,才会形成自动弹出的机制:并不需要时刻想着它,遇到需要逆向思维的情况,它就会自动跳出来,帮你加快并更轻松有效地解决眼前的问题。
并且逆向思维也分很多维度,有多种变化形式,这是其最有趣的地方。典型的逆性思维比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情况从结论出发:目的是“人水分离”,除了“使人离水”,也可以“让水离人”,然后就运用了砸缸的方式,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从某种角度上看,换位思考就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从事物结构顺序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的。空城计就是很好的例子:常规防守模式是重兵把手。常规思想是没有重兵把手代表没有重兵,那第一层逆向思维就是:没有重兵把手反而拥有重兵。但第一层逆向思维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但司马懿进行了换位思考:他知道孔明是万事谨慎之人,应该不敢冒如此风险,去使用第一层逆向思维;而诸葛亮高明在运用了两次换位思考: 他了解司马懿会想他既为谨慎之人,定不敢用此计谋。所以,最后孔明才得以脱身。
古时候的例子,只是做个铺垫证明一下逆向思维的威力,而真正让我们提升段位的方式是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假期回家时,一家人在吃完晚饭后闲聊,表哥吐槽他们公司的部门领导脾气特别差,要求特别严,总是当众批评他,而且并不会指导他如何去做,这让表哥很是苦恼。而我母亲的一段话让我和表哥都豁然开朗:这种事儿得反过来想,你得感谢他这么锻炼你,在刚参加工作时就遇见了这么严厉的领导,以后什么样子的领导还适应不了?如果刚开始遇到了特别好相处的领导,等到过几年再更换到严厉领导的时候,可能会真的适应不了了,你还年轻,这是好事儿。
我的母亲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做的。当年她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获得领导小小地提拔,不知不觉就得罪了另一个想晋升的女同事。她就开始在背后各种说母亲的坏话,后来升级到当众说出污秽的语言,并且由于她们工作中有交集,她也经常故意给母亲出难题,导致很多简单的工作都会变得很复杂。当时我听到这件事,都会感到气愤,要是换成我自己,肯定会跟她撕逼起来,而母亲选择隐忍,并且看母亲回家的状态,心情根本没受影响。
等到几年后,再提起这件事,我母亲说,当时她并没有去怨恨,怨恨为什么自己没有错,也要受到惩罚和他人的辱骂?而是理解进而感激:这件事看起来是一个难事儿,是个破事儿,但反过来想,这也是一种考验,人生中必不可免的小挫折。母亲选择理解那位同事的心情,但不支持她的行为,感激这件事的发生,让自己获得成长。事实上,这件事过后,我母亲也更会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单位领导也将两人的表现看在眼里,孰对孰错,高下立判。
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调节心情,由阴转晴,由消极的态度转为积极乐观,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很多逆境,有时更容易解决眼前的困难。
当代投资大师、股神巴菲特的最佳合伙人—查理·芒格也是深谙此道,他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想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首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想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他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获得成功,他却最关心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因为他明白一句农夫谚语内含的真谛: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他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企业以及各个领域中人类失败的著名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伯克希尔50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其实逆向思维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我相信透过今天的几个例子,你大概清楚了它的轮廓,感受了它的威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多实用,多熟悉,如果今后真的能够熟练地使用这般兵器,它会在很多关键时刻(如定级赛)助力你成功迈过,提升段位。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