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后知后觉的人,对新事物(除了电子产品)总是持观望态度,豆瓣推出阅读这个栏目大概也有十年的历史了。
早在读研的时候,就有同学说自己的作品发表在了豆瓣阅读上。但我对这个并没有过多关注,一来当时也并没有想着靠写作为生,二来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写作。
直到几年前,有了空余时间,才申请了豆瓣阅读作者,发表了几篇关于西班牙见闻的连载,但最终也在未能完稿。豆瓣回复说必须完成10篇内容,才能终结连载,所以拖到了现在也没能写完。
倒是将自己以前写的,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些读书体会,编撰成书,算是在豆瓣阅读上完整地发布了一部免费作品。
但因为多是学习期间写的半论文性质文章,读者反响平平,也有说不知所云的,更有恶意批评的。
和豆瓣阅读的“合作关系”就如此告一段落。
刚开始使用简书,是用来写一些日记的,也攒摞了一些旧文,发表出来,一开始也是屡投屡被拒绝。
简书人工审稿的时候,很多像我一样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暗地里明地里觉得专题编辑有眼不识泰山的大有人在。改为机器推荐之后,多少有点从精英向大众转变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能上首页进专题后,磨平了作品的好坏,也磨平了原有阅读量过于集中在少数文章上的“贫富分化”。
明面上,我们都是赞成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无论是文化还是文章。但骨子里,我们还是赞同精英,反对恶俗的大众文化的。
在简书写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自己的写作风格也从原来的学术体,走向了民科体,语言通俗话,让人听得懂,是写作的第一要义。但时不时地还落入到了学术体风格上,很多简友读的时候就觉得还不够通俗。
刚开始写了很多干货文章,但过于小众,也没能引起什么关注。直到下定决心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那时候阅读量也平平,除了几位较好的简友捧场,的确也有些失落。
查理五世写了五六篇,简书没什么收获的时候,那时候想着还是把这篇小说放在豆瓣阅读上,于是就稀里糊涂地在豆瓣阅读上签了一份在线合同。
可能是几篇爆文的缘故,开始受到简书编辑的注意,先是加了绿色的推荐作者标签,后来有编辑联系签约,顿时有些受宠若惊。
取消了豆瓣阅读的协议,就决定把自己“卖身”给了简书。工作多年得出的结论就是,代理和经纪人会让自己省却很多事情,以写作来说,作品授权给简书经纪,便可以专心致志地写东西,至于出版和发行的问题,就不用操心。
现在是一个缺乏原创内容的时代,BAT等各大平台都以自己的实力去吸引作者,ip就是现金,原创作者成了炙手可热的产品。
我也尝试过在头条,大鱼还有百家号上去发表文章,像我之前文章中所说一样,这些平台常常沦为榨干作者的机器,文章发表次数,阅读量,转发量成为衡量文章的尺度。
更重要的是文章数量,发表10篇能有一篇成为爆文已经算是不错,所以更多人为了在数量上取胜,就去洗稿,甚至抄袭。
把作者引入市场是好事,但作者以数据流量上的追求代替了文章质量的追求,写作就变成了某宝上卖产品,薄利多销。
豆瓣阅读上的那个连载没能写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不喜欢被催稿,灵感与写作就是双生关系,催促不出来的。这点简书给了很大自由,也就是想写就写,有时间写就写。
所以讨论日更的问题实在没有意义,各人写作习惯不一样,有人就能在催逼下写出来,但我不行,强憋不出屁来,挤出来的只有屎。
喜欢简书写作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充满的人情脉脉,与豆瓣阅读从签约到解约,一度以为回复自己的是机器人。
此外,认识很多简友,大家都是喜欢写作的人,互相交流学习也是促使我留下来的理由。
和简书签约之后,并没有多大压力,简书的编辑人也不错,催稿但尊重作者,这一点难能可贵。在此表示感谢一番。
我的写作兴趣有点出奇,有时间的时候,就一个相关主题一天可以写作很多篇,但可能过几天兴趣转移到别的地方,原本计划开启的连载就有些荒废。
无论如何,万变不离的就是,喜欢写作,喜欢思考。搞清楚一个问题写出来不是很好嘛,至于有些读者看了也深有同感,至少,能在孤独的世界里,得到一点共鸣与喝彩,也心有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