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前提示:这是一篇看了十二封信后的呓语,也是成为野生画师五个月以来的小结。
如果里面的某些词句你理解了,我会觉得欣喜;如果你看完觉得不知所云,那一定是我的意识流文字写得太烂了,怪我。
感觉自己缺了点什么,这是我此刻的感受。
文字缺点火候,难以准确地将所想表达出来;画面缺点基础,无法精准地驾驭那条线;思想缺点坐标,零碎的知识点还没构成思维的大厦。
与此同时,我就自己的这个想法进行评估,我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能否准确地表达此刻的状态……诸如此类,不断自我评估。
正确地评估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我观察,许多人深陷在妄自菲薄和狂妄自大之间无法自拔。
我敢大言不惭地写这句话,是因为我曾长久地陷在这种状态里,从自觉老子天下第一到否定自己一切价值,不断地左右摇摆。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么钻牛角尖,要么在钻牛角尖的路上。
我总在寻找自洽的解释,和自欺欺人是一样的。
心理学中有个“回归效应”,用来论述为何表扬比批评好,以及为何不用一件事的成败给自己下定论。
简单介绍下,回归效应说的是我们的状态就像一个钟摆,摆到一头后总会减速,然后下落,摆向另一头。换句话说,我们的状态总是在“回归均值”。
知道这点有什么用呢?作用可大了。
比如某件事情你尽力了却没有做好,办砸了,你在正确评估自己以前做类似事情的情况后,能够告诉自己这只是状态不好,那么情绪一定会缓解许多。
同样,某件事情我们做得特别棒,被领导或者同事给予了大大的肯定,我们正确评估之后,也要告诉自己,这是我们的能力刚好摆到了峰值罢了,下次依然需要不断努力,这样情绪会平和很多。
我们听过一句话:不要在大喜大悲的时候作决定。说明过于强烈的情绪不是什么好事。
理解了“回归效应”,我们在判断自己状态的时候,就能更准确一些。
扯远了,绕回主题。感觉自己缺点东西,这种情绪于我是长期的,不断涌现的。
起因是看到了一句话:落在狼群里,你的身体会支离破碎;落在人群里,你的思想会支离破碎。
刚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冒出一些思绪的线头,又没抓住,只能记下来以后再想。
后来我看到了另一句话,是伍尔芙的名言: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牢笼。
这一刻,我知道我缺什么了:我缺少自我。
这也是我长期孜孜不倦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原因,我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否定自己的过去,因为过去不堪入目。然而否定过去和否定自己是一样的,结果只会让自己支离破碎。
我否定自己的未来,因为未来一片灰暗。然而不确定性是我们必须理解和包容的概念。
我否定自己的现在,因为现在如此失败。然而此时此刻却是生活的根基。
三观全无。
曾经我以为符号化的生活就是真实,忽视了情绪才是一切资源、能力、角色和外在表现的基础。
屈服于直觉,任何行为都不思考,被他人牢牢掌握。
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次次丧失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真可怕。
从绘画中,我不断刷新“自我表达”的概念。
我懂得了一句话:和而不同,即在行为上随大溜,在思想上保持独立。
然而思想独立的前提是明白自己真正的思想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思想就是自己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这么想没问题。
又有些人觉得,思想就是贯穿自己行为的三观。这么想也没有问题。
还有些人觉得,思想就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存在感。没毛病。
那么思想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尽量保证自己的思想不被外界蚕食。
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成长思维为不断发现新知而欢呼,固化思维为不断证明自己而雀跃。
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于是我不断发现自己的无知,逐渐变成一个沉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