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这本书,我听樊登老师讲了不下5遍。感觉还是不过瘾,于是又买了纸质书来读。
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奇,也读了不少有关日本的书籍,还曾用一个夏天读了整整八本的《德川家康》。但是没有去过日本,没有真实地接触过日本人,所以始终还是隔着一层窗子,看得不很真切。而这本书的角度是匠人,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工匠与商业人士不同,他们更多地保留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编辑也算是匠人,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极为受用。
匠人须知三十条
在这本书里,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详细讲述了他如何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秋山木工在日本非常有名,是首屈一指的制作家具的厂家,“秋山木工”的订制家具在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都可以见到,常常供不应求。再加上其重视人才品格的独特工匠培养制度,在业界及海内外备受瞩目。
秋山利辉提出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的是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
推及其他行业,莫不如此。
下面,我们来看看前5条。
匠人须知 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的重要性,觉得又不是很每个人都很熟,打不打招呼有何区别?打了招呼别人若没有回应岂不是很尴尬?
对此,秋山利辉的标准是:好的打招呼方式是要让人由衷地微笑。因为积极地与人打招呼,可以活跃周围的气氛。这一点对经常跳槽的我来说,深有体会。有一次我跳槽到了一个新的公司,报到那天刚刚好到了午饭时间,大家都带着自己的餐具相约去了食堂,而我根本不知道还要准备餐具,不知所措之际,我用求助的眼神望向了一个看起来很和善的姑娘,这姑娘一看就明白了,带我去食堂拿到了公用餐具来应急,从此之后,这姑娘就成了我的铁杆闺蜜,友情一直维持到今天。好好打招呼无疑是破除人际围墙的一把利器,也许一个微笑就可以得到一个帮助。
这个要求不仅适用于陌生的环境,在熟人环境里更加有用。在熟人环境里,大家都在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或倨傲,或逗逼,或渊博,或是我们看不上的三俗之人。但是,他们都是我们的同事,是一个团队的,是需要一起做事的,单打独斗永远前路可见,唯有调动起团队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而打个招呼费什么劲呢?
匠人须知 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匠人绝不是单独的技术工种,而是一个产品经理。编辑也是。比如我,图书是我不断打磨的产品,而这个产品要想成为爆款,就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都不能掉链子。策划阶段,要不断压榨出作者的毕生所学与感悟,把最重要的干货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设计阶段,我要不断折磨设计师,把封面和版式设计得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在编辑阶段,我会让文字编辑逐字阅读、润色、修改,所有废话、读者听不懂的话,都要琢磨再三;在印刷阶段,我会选出最合适的纸张,跟印刷师傅一起调出最完美的颜色;在销售阶段,我会跟单位的发行以及各个经销商去推介,让他们都get到这本书的亮点,愿意主动去推;在推广阶段,我会和营销编辑一起做营销推广方案,没脸没皮地联络各个媒体、大V来帮我们背书。这不就是联络、报告、协商的过程吗?
匠人须知 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
我一直认为,编辑是一个完全无法把工作和生活清晰剥离开的职业。我们的作者也许会成为我们终生的朋友,我们的工作内容也许正是我们的爱好,比如我,因为编辑了一本健身书而爱上了运动,爱上了跑步,在一年时间内从一个资深宅女变成了马拉松跑者。为什么我能做到?因为我把心打开了,我开始愿意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渴望踏进未知的世界去冒险。
我把这个理解为开朗。开朗不是外向,不是侃侃而谈,而是对这个世界永远抱着一颗好奇之心。因为好奇,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注。
匠人须知 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
看到这条的时候,我不禁自问了一下:我是一个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吗?偶尔是。虽然我乐观积极,不易动怒,但也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比如昨天算账的时候,我不允许任何人跟我讲话,或者来找我办事。如果换作他人如此,我会像他们温柔待我吗?会吗?我不知道。感谢我可爱的同事们。
匠人须知 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一点在职场中尤为重要。很多职场新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并没有听懂上司的命令,但为了不显得自己很笨,会装作自己听懂了,然后懵懂着做了错事。我曾经也是如此。做到一半,实在不知道怎么做了,才回过头来向上司求助,这才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做错了。这一点日本人做得很好,他们有一个职场法则:上司布置完一个工作任务后,会反复问执行者有没有听懂,如果没听懂,就再讲一遍,如果对方回答听懂了,就会要求他复述出来,然后引导他说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总共要问5遍,才会放心让他去做。值得随意不羁的我学习,并且变成自己的一个工作习惯,让效率加倍。
夜已深,明天再继续讲后面25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