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当初报名的时候,我是没有任何犹豫的。虽然当时我清楚自己可能二月会比较忙,但因为看错了时间,以为一月底就结束了,所以就按耐不住的报了名,心中有股子说不出的期待,我知道那既是对这件事本身的,也是对自己的。
采访,我做过,但是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也没有一次是透过采访的主题来进行反思的。
关于这件事,这个词,我是怎样理解的。除了这样子去问,我还能为自己的采访做点什么?如何平衡对方的回答和我的态度,如何在这个过程里,让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发出他本就拥有的光。那光,长在阴暗处,也穿梭在尘埃里。
我想过,如果让我去面对一个名人,那么我就会很紧张,摸不着头绪,因为心里杂念太多。但是普通的朋友却让我感到安心,就像聊天一样,可以缓慢的深入,又不至于过分犀利。
虽然,没有采访到手艺人留下了遗憾,但这遗憾也让我对自己多了一份包容。生活里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事难以如愿以偿,可只要接受了,未免不是一种轻松,格局也会更开阔。
到了二月以后,越来越难做到每天书写,可依然会想到要写点儿什么。偶尔看看大家的采访稿,心里也很感动。
群里的大家并非十分热络,但偶尔东拉西扯几句,却很温暖随性。我喜欢这种不矫揉造作的单纯,喜欢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没有丝毫的期待。
涵予和丽丽认真的照料每一位朋友的文字,用心的回复和整理。
而其他的朋友,则是有来有往。
这个场是包容而安静的,它在平静中进行着,绵延着,直到大家培养出一种习惯,直到大家觉得不写都不太好意思。
没有压迫,也没有被驱逐的紧张,每个人都用心写过,也还将继续书写。
涵予安排了很多次的分享,苏印全面、细致的建议,也让人能感觉出真诚和严谨。
丽丽整理的表格那么清晰,零零散散的文字汇聚在一起,整齐又亲密。
我很感恩,走了这么久,遇见了形形色色的写作组,能进入这样一个拥有平常心,不骄不躁,安安静静的小组。
没有评判,也没有吹捧,只是坦诚,和对于彼此的支持。
她让我明白,即便今天实在写不出什么也没关系,不必太自责;即便好几天都因为一些状况而无法书写,也别着急,总有人在等待你的作品,却不施加任何的压力与比较。
两个月,是后来问朋友才知晓的事,顿时就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心里也越来越烦乱。
可不知道为什么,也还是想要走下去,为自己已经写过的那一个半月,也为了大家的鼓励和祝福。
每个写作小组亦或是写作营都有自己的气味。那气味会塑造不一样的品质,有的会紧张,有的会无感,有的会悲伤,也有的,就像这次,我觉得很放松,也很有趣。
每两周分配的搭档,到最后就和涵予一组了,可是真可惜,到了最后一周偏偏那天都要带课以至于话说的太多,写一个字都吝啬苛刻。好在涵予依然坚持着她的分享,我心里有股动力,也被这些搭档们一次次的分享给激活了。
六十天,就只是书写,不管有多排斥,也不管有多无聊,只要活着就总有可写的主题,就总有那么一个人和你擦肩而过时,留下了珍贵的线索。
在地铁里,摇晃着的时候,倚着车厢就随意的写两笔,下了车走向咖啡馆的时候,一样可以在心里酝酿着文字。
文字是活生生的,因为你想让她活生生,就可以。
我习惯了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写点儿什么,习惯了小组那天的更新,习惯了大家的鼓励和祝福,也习惯了走走停停的书写节奏。
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有了暂停,所以才带来了放松的心,才会给自己留下空间也给对方以余地。
真好,不伪装,不尖锐,就只是简简单单的凑在一起,用心一些,总能看见一点光,直到那光渐渐连成一线。
最后,谢谢大家的陪伴,也感恩两个月以来丽丽的整理和涵予的带领。
如果我们真的有心电感应的能力,那我想说,你们的用心和投入,我感觉到了。
谢谢你们 。让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