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理论叫“短板效应”,或者叫“木桶理论”,它指的是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的短板。但是有人不服,又提出了“长板理论”,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不要总是重视自己的短处,而要集中精力提高自己的优势才能。这两种理论众说纷纭,所以今天想探讨一下哪种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首先来看短板理论。这里就用高考分数为例好了,在高考中,如果你英语不能及格,即使你其他科目都可以考满分,你仍然不能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这是短板理论。要注意到的是,这个木桶的板的长度全部是由你的分数决定的,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你决定了所有板的长度。所以当你的某一块板特别短的时候,短板理论就很有说服力了。
我们再转换一个角度,跳到职场里。你的位置现在从学生变成了程序员,假设你性格不太合群,于是你花费很多精力来试图融入其他集体。这时老板可能就会对你说,别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社交,多敲代码,把精力花在本职工作上。这就是所说的长板理论了。
老板的确说得挺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和短板理论出现矛盾了呢?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工的细化让你的位置变了。
在高考中,你能不能考出好成绩基本上取决于你一个人,在这个过程里,你不需要和其他人合作,你一个人决定了整个木桶,你的分数就是木桶的板。
但是在职场中,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被安排做特定的工作。比如在一个项目里,有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文案等等人员,一个项目是否能够完成得好是取决于这些人的协作。这个时候,木桶就变成了整个项目,你就变成了这个项目木桶中的板,而你这块板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你的专业技能上,比如说你的编码能力上,至于你所认为的你的短板,比如沟通能力,运作能力都被淡化了,因为你代表的板只是编码这块板,而沟通这块板可能由项目经理担当,运作这块板由文案担当。
所以老板让你做好本职工作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公司的一块板,你这块板的作用就是敲代码而已,其他的作用就让其他人充当的板来补充就好了。
所以在职场里的长板理论是相对于项目而言的,而学校里的短板理论是相对于你而言的。
因此,长板理论和短板理论其实是一个理论,区别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
在公司,在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的,多人合作的场景中,我们当然要重视自己的长板,让自己这块板在和他人协作的整个木桶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我不是说不重视自己的短板,只是想说,正常人都会存在或多或少但不致命的短板,而如果要想不可替代,就要在个人的长板,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上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