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幼时的记忆中,伯父很忙,在家的时候很少,他不是在管闲事,就是在管闲事的路上。
那年夏天,正是麦浪翻滚的时节。伯父在地里割麦,听到地头有人喊。原来是村南头的十三爷,要伯父去为他主持公道,两个儿子为分家的事先吵了一架,这次都埋怨十三爷偏心,眼看就动手打架了。伯父收到十三爷的求救信号,扔下镰刀跟着他回去了。留下伯母看着一地焦黄的麦子,急得嗓子直冒烟儿。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伯父管闲事,不分自家忙闲,伯母拦也拦不住,已经习惯了。
过年的时候,伯父也闲不下来。那年赵伯家粮食不够吃,眼看要揭不开锅了。腊月二十八,伯父拿着鱼皮袋子,挨家挨户要馍要面,让他们终于度过年关。事隔多年,赵伯一提这事儿,就热泪盈眶。
村里谁家有人去世,伯父总说更是主动上前,特别是对那些孤寡老人,他还要亲自擦身穿衣,送他们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自家村里的事,伯父管;外村的事,他也不会袖手旁观。
一次,伯父在村东边大路口,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被一个中年男子堵在路上:“你是哪村的?把狗轧死了还想跑?”
男孩脸胀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像被吓住了。
伯父走上前去:“娃儿,你是哪个村的?”
男孩看有人解围,才嗫嚅着说:“西李庄的。”
“你爸叫啥?”
男孩说出家长名字。伯父忙给追来的男子赔笑:“娃儿小,又是邻村的,你看能不能放他走?”
“也不是我的狗。他骑车子轧死了狗,喊他也不停。惹恼了大伙儿,才让我撵来的。你想让他走,你去给人家解释。”那人气呼呼地说。
“那好。我跟你回去。”伯父一边说,一边朝男孩挥手:“你先走吧。”男孩看了一眼伯父,嘴唇动了动,骑着车子向西走了。
伯父喊来中午刚从南阳回来的三哥,三哥嘟囔着:“管闲事管出村儿了!”但又不敢违抗父命,只好开着车,带上伯父驶向南村。南村村口站了一群人,伯父下车给大家掏烟。
“是你家娃儿?”有位大娘认出了伯父。
“不,不是。是西村老张家的。一说他爹名字,也算熟人。”伯父笑着说。
“这娃儿如果当时下车道个歉,谁还能拦着不让他走?”大娘埋怨道。
“是呀!娃儿小,不懂事,大伙儿大声一喊,心里一害怕,只顾着逃跑了。”
大家一听伯父这样说,又是南北二村,攀上三家,就是亲戚,就都不吭声了。伯父先道歉,后道谢,一场风波就此结束。
伯父70多岁时,竟有外村的小伙子提着礼物要当他干儿子,就因为听别人一句话:“你去找赵庄的小郭,他能给你找媳妇!”我和家人暗笑,他真有这样的能耐?他只是心肠比别人多了三分罢了。
看来,伯父的爱管“闲事”已名声在外,盛名之下,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