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黄爱华老师亲自上阵,给我们上了一节展示课《24时计时法》,听完了黄老师的课之后,真的受益良多。
7月份在福州黄老师已经给我们展示了《24时计时法》的教学设计思路,从文本研读方面给我们展示了过程和结果,而今天,是验收的时光。课程才刚开始,我们就知道,这和以前讲的也并不是一回事。
孩子们在课前已经通过看微课自学了《24时计时法》,黄老师通过反馈器及时了解了孩子们看微课的次数。通过这样子的聊天进入到我们的课堂。听黄老师的课,你总会感觉一开始我们彼此都不在状态,因为黄老师的课不像其他老师的课那么花哨,很多上展示课的老师都会设置一个精彩的引入,由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似乎在向大家宣告:一堂精彩的课程由此开始。但是黄老师总是很平静、亲近地和孩子们“唠一唠”,孩子们一开始似乎不是很适应,但是,过了1、2分钟,孩子们就会被黄老师的语言吸引住了。是的,你没看错,很多老师是用花哨的活动、事例、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而黄老师是靠自己的嘴巴,靠一张巧嘴。听多了这样的课,你会发现,这样的开场白虽然不惊艳,但确实是适合孩子思考的开场。从黄老师张口开始,孩子们慢慢地就被黄老师带入了一个可以安静思考的空间。
后来,黄老师逐一引导孩子们说出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3个不同之处。我感觉很奇怪,黄老师怎么没有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一一板书呢?难道因为这个不重要吗?不成想,黄老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3个不同点,应该把哪一个放在第一个呢?”当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我依然觉得奇怪,这三个还有必要按顺序排列?孩子们一一分享了自己的答案,接着是反馈器及时的知孩子们的答案。很多孩子选择了“要不要加说明”应该放在第一个位置,原因孩子们也说得头头是道——不加说明就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例如8:00是早上8:00还是晚上8:00呢?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都觉得孩子们说得很有道理。最后黄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12时计时法要加说明是因为有重复的数,有重复的数是因为12时计时法分段计时。引导孩子们发现以后就开始利用反馈器重新测试,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答案也会有所不同。但还是有部分孩子没有选择正确答案,于是,深度对话在此展开——为什么选择A/B/C?当孩子们各抒己见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其实都在思考,教师偶尔引导孩子,但是更多的是孩子们在表达、在思考,最后进行第三次测试。这一次还有两个孩子没能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黄老师并没有强硬地告诉他们,你就应该选择这个答案,不能选择那个答案,而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你为什么选择那个答案?孩子们也很单纯可爱,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觉得应该这样的。这个时候,还有孩子们要帮他们解答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一个答案。无论最后那两个孩子选择了什么,但是我想孩子们都记住了黄老师的“因果关系”。是啊,当黄老师还没有引导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想到,其实他们的排序也是大有深意的——因为12时计时法要分2段计时,所以有重复的数;因为有重复的数,所以要加说明。当听到这样的表达的时候,我惊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思考?这就是学习和思考啊!7月份,黄老师在福州和我们分享的时候并没有这一个环节,而现在,在真正的展示课堂上,黄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环节上,我相信,通过这一个环节,孩子们更加清晰知道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不同,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这很好得印证了一句话——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同时,我也为黄老师的这一份执着感到深深的震撼。我想,这个时候的自己,是更加有动力在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且有信心跟着黄老师继续走下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一个如此执着、如此善于思考的导师,还怕自己会半途而废?
其实,今天下午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有黄老师和王博士带给我们的hiteach软件的使用对课堂的影响。黄老师用这个软件上的及时反馈功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软件对教学的正面影响,而王博士主要从学习方法上给我们讲解了这个软件对教学的影响。总的来说,获益良多,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