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直推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经济政策下 统治者对农业及其重视 对商业采取贬低的措施。你看中国古代各阶层的地位,工农士商,商是排在最后。在这种制度下,百姓自然离不开土地,农民经济收入虽然低,但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建设,其社会地位比较高。从事商业的人,经济条件好,但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不被人看不起。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商人出身的人不能为官。
伴随着欧洲工业文明的兴起,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农业经济的瓦解。这种影响,蔓延至中国的古代社会。大约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而此时,世界大发展的潮流下,中国封建统治者依然实行海禁政策,拒绝对外交流,严厉打击资本主义的生产,以巩固自然经济的稳定。
到了清代,中国已经慢慢落后于世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稳固渗透在民间。统治者们依旧相信,中华之物博强盛。乾隆时期,一名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使者带着一些英国最先进的产品,打着为乾隆祝寿的幌子来到了中国,但是等他见到乾隆的时候,却开始和乾隆聊起了开放沿海通商口岸的事情,乾隆这时才发现“咦,原来他们不是来给朕祝寿的”,于是当场回绝。又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的意思是:你一个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皇帝,不好好管理你自己的国家,来我这里找什么事,同时又把中国地大物博给夸了一遍。
很容易看出,影响国家走向的因素,其中就有统治者的决策。特别是到了晚期,洋务运动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政治建设的矛盾。一个落后 一个先进,两者水火不容。从而导致近代中国要经济没经济,要政治没政治,单纯的成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