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是中原陕甘地区回族大量西迁的一次移民,流落到中亚的回族移民被称为东干族。在历史上,“东干”是指突厥文献和俄国对中国回族的通称,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迁往哈萨克和吉尔吉斯边境地区定居的中国西北部分回民。之后的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中这一支回族移民,一直保持着中原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语言。当坐上前往米粮坊(地图上叫米粮川)的小巴车,陕西话就成了普通话,年级稍长点的交流的陕西话常常夹杂着“毛子”话(他们这么称呼俄语),年轻人已经不太会讲了,但好像还听得懂。
到了米粮坊,问司机博物馆在哪里,到了请叫我下车,当然全是用的陕西话沟通。那个小小的村镇博物馆平时是不开门的,到了以后问当地人博物馆管事的住在哪,有村民很热情开车带我去到馆长家,一个将近70岁的老太太讲着一口不太纯正的陕西话,我说明来意,问不知方不方便打开博物馆参观一下,回答:没嘛达。
从她家到博物馆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怎么也有7~800米的距离,况且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大,拄着拐杖的她腿脚不是很方便,正不知该怎么去馆里,没想到她的邻居开车路过不仅送我们过去,而且陪着一起看完博物馆,当然博物馆不是很大,藏品也不是很多,馆长亲自讲解十几、二十分钟也就看完了,本想多聊会儿的,但考虑到时值午饭时间就放弃了。临走时问馆长参观博物馆怎么收费,老太太说你看着给吧,于是就付了200索姆(国家历史博物馆门票是150索姆),然后又给了她的邻居司机50索姆。需要说明的是,网上有文介绍这里说是陕西村,馆长说实际米粮坊村是甘肃人多于陕西人,她本人也是甘肃的回民,真正陕西村并不在这儿,但陕西话一样可以交流,难怪当地人的陕西话带有甘肃音呢。
(2023.8.8 于比什凯克青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