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的起点并不算低,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江南一个小县城做大绅士,算得上一乡之望。他受人资助出国留学,可却一事无成,只好买了一个文凭来应付父亲和资助人。方鸿渐留学归国后被大学同学苏文纨看上,但他喜欢的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由于他举止不当和其它误会,唐晓芙拒绝了方鸿渐的追求。失恋的方鸿渐阴差阳错下被聘为一所国立大学的教授,后因能力不足以及办公室斗争失利而被辞。大学任教期间,他结识了孙柔嘉,稀里糊涂地与她结了婚,却不堪忍受婚后生活的一地鸡毛。故事落幕时,方鸿渐再次失了业,妻子与他闹翻回了娘家。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发现其实我的性格与方鸿渐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心中有理想,但却总在关键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勇气放手一搏。看着书中方鸿渐的人生一步步走向失忆,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我也不禁感到心酸。方鸿渐并不是一个坏人,但他最终却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围城》方鸿渐: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无用的好人
方鸿渐人不坏,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个好人,他有自己的底线,不作恶;他行事正派,不蝇营狗苟。他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和我们大多数人很像,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方鸿渐是个好人,但也是个无用的好人。
首先在学业方面,方鸿渐对待学习是“不功利”的。书中形容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大学从社会学系换到哲学系,最后在中文系毕了业;出国留学也没有专攻的领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乱学一通,蹉跎了四年时光也无一学位。方鸿渐大概为自己这种“不功利”的学习态度而洋洋自得,他在给父亲的信里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认为学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也许在一些人赞赏他“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洒脱和不拘一格。与他相比,那些认真钻研学问或者学一些经世致用之学的人,就显得“太功利”了。可是,如果学习“不功利”,何必要用“学习”来形容那个过程呢,不如说他在国外消遣了四年,毕竟消遣才是世界上最不功利的事情。与消遣相比,学习必然是带有功利性质,因为任何期望有效用的行为都是功利的。而方鸿渐,只怕是沉浸在“不功利学习”的自我感动中,不用面对自己实际上对任何事物皆无真正兴趣的真相。
在职业方面,由于学无所长,方鸿渐的求职之路也十分坎坷。回国后一时没找到工作,他就先在前岳父的银行里混个差事;后来经好友赵辛楣介绍去了三闾大学教书,但由于他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学问,学校只能给他安排一些不重要的学科,有时哪个科目缺老师,学校就找他替补,他渐渐沦为学校里的边缘人。
同时方鸿渐在生活中也是个无用之人。三闾大学在湖南,与方鸿渐一起从上海去湖南的共有四人。他们的旅途历经波折: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原本就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需要多次换乘;因战事频仍,交通更是不畅,他们常常连续数日被耽搁在途中的某个旅店里;由于耽搁时间太久,他们不得不应对旅费用光的问题。这一路困难重重,免不了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与各类人周旋。同行的四人都各自出力,只有方鸿渐什么都没做,什么忙也没帮上。因此,旅途结束时,同行的好友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句评价虽然扎心却很准确。方鸿渐无论是面对职场斗争还是面对家庭矛盾,他除了会逞口舌之快、会发脾气、会一走了之,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被生活逼到了死角。
-生活的被动承受者
方鸿渐不仅是个无用的人,还是个被动的人。
他对待感情是被动的。刚回国时,同船回国的苏文纨正筹划着自己的终身大事,见方鸿渐人品、家世都不错,有意与他亲近。而方鸿渐呢,他对苏文纨没有半点兴趣,也知道苏文纨的用意。他内心百般不愿被苏文纨亲近,却也不拒绝、不反对,任由苏文纨误会他也有那方面的用意。他一边打心底里抗议苏文纨的示好,一边从行动上被动地接受她的示好,一边还要给自己找借口: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
方鸿渐的被动还体现在他轻易交出了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他有一个习惯,每逢生活不如意,比如失恋了、失业了,他就喜欢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坏运气”。运气是人所无法控制的,他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运气,就相当于将人生的主动权拱手相让。哪怕他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三闾大学任教时,他明显感到自己教学能力不足,但却不想着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如何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想着如何糊弄过关。一旦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被同事和学生看穿,他就认为是自己倒霉。当他人生得意时,这种想法的危害还显露不出来,因为有很多人帮衬他:出国留学有前岳父资助,回国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到岳父银行混口饭吃;虽然没什么真才实学,但他误打误撞交上的好朋友、神通广大的赵辛楣给他介绍了两份工作……但当他的“好运气”用光,人生开始走下坡路时,他的这种想法的危害就显露无疑了:他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意识和勇气,只能坐等事情变坏。
-如何步步走向平庸?
方鸿渐身上的平庸是“能力撑不起欲望”、“徒有野心却毫无能耐”的平庸。方鸿渐无疑是个自命清高的人,他家境殷实、见识广博,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有过留洋经历的学生很少。这些不同常人的经历,让他对自己有了不同寻常的期待。但同时,他心里也清楚自己是个没什么用的人,因而会自觉渺小。只不过这渺小感常常会被周围人的恭维给冲淡,再加上与他交往的都是有学问、家世好的人,和这些人在一起,他渐渐也觉得自己非比寻常,以至于有些飘飘然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现实是残酷的。方鸿渐他将一切怪到运气头上、怪到别人头上,却被动地不去补救,停留在原地徒劳挣扎,因此他的运气越来越坏。在杨绛给《围城》写的后记中,她提到方鸿渐这个人物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志大才疏、狂妄自大,这也正是方鸿渐走向平庸的关键所在——因能力撑不起野心,故而常常感到不得志;不得志却又看不清自己的缺陷所在,故而只会发牢骚,却毫无改变现状的决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看清局限后,有些人会与自己的平凡和解,调整自己的期待,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规划人生;也有些人不甘现状,孤注一掷地去突破自己的局限,当然也必然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但不管是调整期待的人还是突破局限的人,其实都不是“平庸”的人,反而是方鸿渐这样,既看不清自己又轻易向所谓的命运缴械投降的人,才最容易变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