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化技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
具体化技术也称为具体性技术、澄清技术。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员聆听当事人叙述时,若发现当事人陈述的内容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咨询员以“何人、何时、何地、有何感觉、有何想法、发生什么事、如何发生”等问题,协助当事人更清楚、更具体地描述其问题。
有的来访者叙述思想、情感、事件时常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问题变得复杂,也常是困扰来访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咨询者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真正意图、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重要性
(1)可以澄清求助者说表达的哪些模糊不清的观念、情感以及遇到的问题,明了求助者的真实感受、真实事件;
(2)让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这本身有助于改善求助者的状态;提供具体性的榜样。
适用范围
将模糊问题具体化
来访者用含糊的字表达其心理问题。如“我烦死了”、“我感到绝望”等。咨询者设法将模糊的情绪、思想清晰化。
例1:来访者:今天我真倒霉死了。
咨询者:你能告诉我都发生了什么事吗?
来访者:多着呐!尽是不如意的事。早晨上班去,骑车太快与另一辆车相撞,幸好没什么事;到了厂里,主任说我这个月因为迟到扣发奖金100块,虽说钱不多,可毕竟不舒服;中午排队买大排,快轮到我时居然卖完了,所有的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排,白白排了10分钟队,你瞧我多不幸,恨得我差一点中饭都没吃……反正事情多着呢。我总觉得,好事没我份,倒霉事尽让我碰了,别人怎么都没这些事。通过询问,咨询者可把握来访者所说的倒霉事,能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特点。有时,来访者觉得烦恼、不安,具体化询问后,或许会发现问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例2:咨询者:你总是说自己自卑感很强,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
来访者:(愕然)我的父母都是工人,只有初中文化,我寝室好几位同学的父母是大学毕业,我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父母,我感到自卑。
咨询者:还有呢?
来访者:我已经大学二年级了,还没谈恋爱。看到校园内一对一对的恋人,心理羡慕,觉得惭愧。
咨询者:还有呢?
来访者:上学期我没获奖学金,觉得很难为情。看到那几位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我感到自己很没用
咨询者:你们班上有几位获得了奖学金?共有多少同学?
来访者:有10位同学获得奖学金,共有31位同学。
咨询者: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
来访者:(想了想,摇摇头)好像就这些。
咨询者:你班上同学中有多少来自于农村、乡镇?多少同学的父母文化是小学甚至文盲?这些同学都自卑了吗?男同学中有女朋友的有多少?没有奖学金的都抬不起头?你想想看。
来访者:(点点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行,仔细列一下,特别是您这么一分析,觉得确实也没什么。一直来我都没好好地理理原因,反而总让自卑情绪、自卑观念困扰着,在这样的心情下,看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越这样想就越觉得自己不行。
咨询者的具体化,是要还其本来面目,让来访者明了真相。
将过分概括化的问题具体化:即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将个别事件上升为一般结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发展成对某人的看法,把过去扩大到现在和未来。
如,他们都不喜欢我“,”我很蠢“,”他坏透了“,等。这就需要予以澄清。
例:咨询者:”你说班上同学们对你不好,是谁对你不好?在哪些事情上对你不好?能举些例子吗?“,发现是个别同学喜欢开他的玩笑,有两次他有些难堪,此外他想有一两个知心朋友,都未如愿。
通过具体化分析,发现根源在过分概括化的思维,一是把个别人扩大到全班同学,二是把开玩笑当做是对自己不好,从而影响到他对同学的看法,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评价,进而影响到情绪,出现抑郁、不信任等心理。这是一种认知的偏差,需用认知疗法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
将概念不清的问题具体化:概念不清的解决方法:对概念进行解释,澄清。有些来访者没有真正了解某些“疾病”,乱给自己贴标签。“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神经病”、“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等例:来访者声称自己得了神经衰弱,担心会影响学习、损害健康,甚至发展为“神经病”。
问:有何症状?答:睡不着。问:要过多少时间才能睡着?答:半小时左右。他听说睡不着就是神经衰弱。咨询者通过询问,了解他的睡不着与神经衰弱并没必然联系。同时了解到这种现象原先就有,一直也没当回事。前些时候,听说系里有个同学因睡眠困难,得了神经衰弱而休学了,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也会在躺下后翻来覆去,而不能安然入睡。当晚,睡觉时老想着这个问题,觉得特别难以入寝之后的几个晚上也是如此,后来发展到白天也提心吊胆。
注意事项
(一)咨询员须专注与倾听当事人的叙述,才能发现当事人叙述中含糊不清的地方。
(二)有时候具体化技术搭配其他技术,更能贴近当事人的感觉,让当事人愿意进一步说明。
(三)如果当事人的叙述有一个以上含糊不清的地方,咨询员可以选择关键性的部分,让当事人具体描述该部分的细节。
(四)不要怕给来访者留下“理解力不强”、“缺乏领悟力”的印象而不愿意提问,只是自己去猜测、判断。最简单节省而有效的办法是作具体化反应。
(五)不要乱给来访者贴标签:因对来访者有暗示、强化、批评的作用,应谨慎。如“你是个悲观主义者”“你的性格过于内向”“我觉得你太自卑”。你能常用开放式提问来解决:如“你能说得更具体点吗?”,“你怎么知道的?”“给我举个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