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年11月份的影片,应该还不算旧片。
这是一部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反战片——豆瓣评论区很多人如是定义。不同于往常看到的关于战争的纪录片,这里没有大量战士沙场冲锋的血腥场面,关于战场的描述,更多的是靠记忆拼凑起来的一些片段。影片的镜头始终遵循男主角比利·林恩的视角,通过记录这名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英雄”的一段生活插曲,讲述了男孩如何变成男人的心路历程。
在一次小规模遭遇战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林恩为了救班长铤而走险。虽然班长最终难逃一劫,但林恩冲锋陷阵的一幕恰巧被一名记者丢失的摄像机偶然拍下,随后使他成为全美民族英雄。为了安葬班长,B班成员回到故土,并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然而,短短几天的假期似乎让他们看清了许多现实。
在橄榄球赛的开幕式上,B班的战士们被要求参与其中,和“真命天女”组合同台表演。他们像道具一样被呼来喝去,在演出中充当人肉背景,看起来滑稽而荒谬。这样的场合与战场太不相同,而在此地,他们似乎不再拥有士兵的属性,转而被贴上“美国英雄”的标签。但是,这样的标签并不像想象中那般能带来至上的荣誉。在那个前半部影片中一直在打电话联系拍摄电影事宜的制片人眼中,他们是摇钱树;在企图用极低的价格购买B组战争故事拍摄权的橄榄球队大老板的眼中,他们是逐渐贬值的利益目标;在肆意挑衅的无脑吃瓜群众眼中,他们是可以调侃的对象;在好奇战争真面目的橄榄球队员眼中,他们是有幸感受手刃敌人快感的杀人机器;在性感火辣的拉拉队员们眼中,他们是调情的绝佳对象……
然而,没有人真正明白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战场上的厮杀是真实而残酷的,也许一次不经意的恍惚就会顷刻丧失性命。紧绷神经的备战状态,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失去战友的苦痛伤悲……所有这些,唯有亲历的人才能懂得体会。
令我惊讶的一点是,影片不止一次正面反映了美国大众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对态度,甚至有人把这种反战情绪倾泻到士兵身上。战士们是无辜的,他们只是履行作为军人的职责,执行命令罢了。而他们战后可能遇到的种种精神疾病及心理后遗症,则是一种更加残酷的折磨。
原本快要接受姐姐的建议,决定申请退役留下的林恩,最终还是选择重返战场。因为他发现,和其他战友一样,自己似乎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情境。现实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赤裸裸的利益纷争,有时比真实的战场还要鲜血淋漓。此外,不被理解的痛苦,也令他们茫然无措。所以,当林恩表达自己有退役的意愿时,看到心仪的啦啦队美女讶异的反应,他才明白,原来之前自己所以为的理解只是错觉。
这场“漫长的中场休息”,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但这一次,林恩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橄榄球赛和表彰大会,还有一份难以言喻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