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调研》已经无数次拿起,都因为静不下心阅读不下去,今天终于看了第一小节,观察法。
这里的观察法和我们心理学上的观察法很不一样,很像心理学中的实验法。观察法设计时要考虑四个维度:布景、结构、公开性、参与水平。
布景就很像实验法,分为自然布景和人为布景,前者是在完全自然真实的环境下观察用户(或被观察者)的行为,后者就是观察者布置或安排的场景,可能很接近真实环境,但是其实观察者是有一定的控制的(这不就是心理学实验法的控制变量吗?可能本来这些方法就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实验法里也存在观察,这里只是突出了观察的地位吧)。
结构就是指观察是不是结构化的,可以分为结构化观察和非结构化观察(这和访谈法也是异曲同工)。结构化观察(定量)就是在观察前,观察者会预订观察的框架,设计等级,把被观察者的各个行为归类到各个等级中,数据化,比如时长。结构化观察可在观察前进行预观察设计提纲。但是这种方法很多限制,你提前预设,那就是提前把自己可观察到的内容框限了,那注定能观察到的就这有这些内容(当然也是可以对一些预设外的行为进行记录的)。非结构化观察(定性)就是不做预设,开放式观察,这样有利于创新研究设计,可能可以观察到许多超出预期、让人兴奋的内容,但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也是一个有难度的事情。
公开性是指被观察者是不是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可能出现“观察者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参与水平是指研究生的参与程度。
除了这四个维度,在此小节中,有一个我不了解的店,就是POEMS的观察框架,P-People观察对象,O-Object物体,在观察过程中涉及到的、与被观察者相关的物品,E-Environment环境,M-Message信息,就是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信息,S-Service服务。书中的例子因为不是一个特定场景中的例子,显得没什么意义。我将其带入一个案例中进行分析,这样似乎好理解一些,在应用案例“上海地铁使用者需求研究”中,people是指乘坐地铁的人们,object是指地铁卡、地铁、地铁门(其实这里我有一点混淆,不知垃圾桶等是否应该归于此,暂且归于服务吧),environment是地铁站,message有指示牌、地图、路线等,service有电梯、垃圾桶、WiFi等。我认为这个框架的作用就是帮我们能在观察前整理思路,不让信息过于零散。
除了这些,观察记录时有两个内容:1.客观的事实。2.观察者自己的想法。
观察的分析方法书中提到了卡片法,不过不太理解具体是怎样分析的,还需从其他途径了解。
今天终于开启了第一天的阅读和记录,我的目的是输出倒逼输入,既然开始了,以后每一天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