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的时候,有同学参加了商务英语的等级考试。考试结束之后自我感觉发挥不好,向我抱怨,大意是为准备考试付出了许多努力,如果没有拿到“等级”小本本,一切都白费了。听她倒完苦水,我把所有想表达的想法融成了短短一句话:“只要做过的事,都不会没有用的”。当时她突然看向我的眼神,我想她至少明白了一半以上我的意思。
有点晚的,我是几天前才知道“简书”这个网站。人每发现一个新事物,一定会有一些契机。新闻、微博、朋友圈、朋友谈天,是现在人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常见渠道。而我“认识”简书,却是一个不那么平常的、有更多故事和关联的、有几分妙趣的经历。
上周末去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中国男同学家里聚餐,参加聚餐的人们除了一个女生,其他也都是初次见面。那天聚餐的来由是一个新成立的中国学生会的聚会,主人热情招待新认识的小伙伴们来吃正宗红烧肉,同时“商谈”新组织的“大事方针”。会议讨论结果是,一些同学有意向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以留学生为视角的社科类文章,传达国内接触不到或鲜少关注的信息。发布文章即需要平台,选择哪些平台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适合长篇学术文章发表的网络平台我只知道“知乎专栏”这一个,去搜索,想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平台,于是在知乎搜到了一个问题:【简书、知乎专栏、十五言……为什么一时间大家都开始复制medium模式了?】
这就是我得知“简书”的契机。没有看出哪里有趣跟特别?倒叙刚刚开始。
这个新成立的学生会叫做“社会科学研究学院中国学生会”,但我是另一个学院media management专业的学生,我其实是“乱入”了别的学院的中国学生会。为什么我会“乱入”这个学生会?前面提到的聚会现场唯一一个不是初次见面的女生,正是她告知我这个新组织并介绍我进入了组织,媒体专业的我能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方面的帮助。
这个女生是社科学院心理学的学生,不同学院的我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这学期新换了宿舍,她和我住在同一楼层,我们是“层友”关系。我们的相识不是因为宿舍活动、也不是在公共厨房,而是因为一封“信”。去信箱取信,意外地发现我的信箱里有其他人的信,通过宿舍门牌找到了信的主人,于是两人相识。
当拿到别人的信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交给本人,另一个是送到宿舍工作人员处请他们代转。因为收信人是中国名字,所以我选择了前者,但直到第四次去送信才敲开了门。期间好几次想是否就交给工作人员算了,但因为想要确实把信送到本人手里的责任感,以及强烈想认识“老乡”的信念,让我一直坚持到把信亲自送到对方手里。如果我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放弃了送信,虽依然有可能在未来认识她,但因为她对我的感谢之情而使我们迅速亲近、从而在认识之后的第二周就介绍我进入另一个学院的学生会这件事,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我也就不会去搜索“知乎专栏”,也不会因为搜索“知乎专栏”而知道“简书”了。
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大概两周以前,我正准备去找一个合适的写作平台,想等不太忙了就着手这件事,可还没等我开始专门着手这件事,却因为其他的事情和其他的目的,歪打正着地解决了我本想解决的问题。
“只要做过的事,都不会没有用的”。“坚持送信”和“发现陌生网站”之间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却最终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因果关系,并帮助我解决了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都是以最直接的结果为目标,当结果不好、目标没有达成时,人们很容易认为为此目标付出的努力都无用了。然而只要是做过的事情,就一定会对某个或某些情况造成改变。古语讲“牵一发而动全身”,哲学讲“万物都是联系的”,科学讲“蝴蝶效应”。于我而言,理解世间万物的联系,能防止由过度功利心而带来的消极情绪。
说到“联系”,就想到那部美剧《Touch》,每集出现的所有人物,都通过看不见的方式互相影响和改变着他人的命运。至今,这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美剧。那种看似无关却相互微妙联系的感觉,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