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身体表达我们的意志”,这句话中我有太多的疑问,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身体表达我们的意志?我们用身体表达意志?是身体表达?还是我们表达?
想起不久前讲过的格式化与结构化的区别!
我的理解从一个生命的原初开始,一个生命,在脐带被剪断的那一刻便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没有语言,甚至不分你我,世界对于他而言或许就是一种混沌!当他发现不是每一次饥饿食物都会马上出现,当他发现不是每一点亮光都在自己需要时亮起,孩子开始用哭闹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对于生活在语言世界中的成人而言,他们难以感知这同一种表达方式背后的不同的需要,于是,成人慢慢的用语言的表达方式缩减孩子的表达空间,孩子开始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需要!
语言在孩子世界中的是一个开端,或许也是格式化与结构化的一个岔路口!
在一群八九岁的孩子身上,我看到,她们的生命格式已然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在排练好的舞蹈节目中,她们活力四射,用身体表达着她们的活力,而在练习中,在一个个动作的分解中,我们看出孩子各自不同的生命格式,有的孩子机敏,懂得关注周围人的动作来调整自己的动作,而有的孩子同一个动作则一错再错;有的孩子听着老师对其他同学指点而调整自己的动作,而有的孩子则必须老师点到名字却依然不能保证下次不做错;有的孩子面带微笑,似乎在用舞蹈舞蹈绽放花一般的生命,而有的孩子面无表情似乎这舞蹈已经成为她生命程序中的一部分!
写到此刻,林中路的徽标浮现在我眼前,一个画面浮现,一个舞者,优美的舞动着穿着一席白纱的身体,像一朵绽放的花儿一般舒展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而我又不禁的思考,对于那些八九岁的孩子而言,舞蹈将会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一个技能,表达着某种存在或者能力?亦或是可以成为一扇门,联通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意向世界?
说到意向,这堂课不得不说是一堂游走与言语与非言语之间,漫游与意象与意象交流的边缘之上的一段旅程!
开场白过后,五幅曼陀罗绘画,从静默,到沉思,到音乐,再到思考,最后是迷茫!曼陀罗的绘制是一个安静的通往内心的通道,荣格通过曼陀罗成功的走出了他“中年危机”的困境!就在这个曼陀罗与心灵的交叉点上,大家开始了各自的绘画!
静默是个开端,当整个场安静下来,没有了讲课的声音,没有了交流的声音,甚至没有了周围偶尔吵杂的干扰声,你的内心浮现了什么?有一个幽径开始浮现?亦或是空空如野?也或者看着周边的人而不知所以?都ok!进入下一幅曼陀罗——沉思,空气从鼻腔吸入之后,进入肺部,通过腹式呼吸,你感受到自己的肺部扩张,在一呼一吸之间一股清凉的空气布满整个肺部,一股气流一点点下沉,慢慢沉入丹田,感受着自己的身体头部向上不断延伸,而臀部向下不断延伸,整个身体延伸于天地之间,舒展而顺畅,这是此刻,在静默与沉思之间,在我的意识中所出现的意向!
在静默与沉思两幅曼陀罗之后,一段音乐荡起,就好像盛夏的傍晚,微风拂过窗边的薄纱,吹起书桌旁的书扉,透过窗纱,眼前不再是雾蒙蒙一片,落在草上的蜻蜓,远处嬉戏的孩童……都浮现在眼前!
所以,或许这就是沉思与思考的差别之处,沉思中,沉入自己的结构中,可深可浅,却不可参照,而思考却不同,在泛起的结构中,在众多参照系中,亦或对比,亦或模仿中,很多思绪开始“有的放矢”,而奇妙而又必然的是,当我们进入思考的大门,迷茫却如影随形,避不开也躲不掉!
当每个人的五幅曼陀罗画完之后,下一个设置就是把自己的曼陀罗其中的两幅或者更多,拿给现场你希望得到他回应的那个人,拿到别人曼陀罗的人需要在这幅曼陀罗旁边再画一幅曼陀罗以给予响应!
开始的阶段,大家都略显羞涩,悄悄的把自己的曼陀罗拿给自己选的人,也或者就直接观望而不动,慢慢的,整个场越来越活跃,不断有笔记本穿行于前后左右,也使得时间不得不一再延后!
在这个曼陀罗的对话中,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能力通过曼陀罗的绘画展现在意象的交流中,丁丁那丰富、精致而且细腻的曼陀罗;陈进那灵动、深邃而又具有足够空间感的曼陀罗;小胡那美艳、抽象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曼陀罗,让我感叹他们所拥有的精微的心灵,同时也感叹着,保有着这个精微的心灵或许经历着的那些敏锐而孤独的生命!
这是一堂意义非凡的课,一个个心灵立体而旋转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与好奇毫不相干,只关乎,在一起同行的路上,了解我们的伙伴,并折过来在自己自体重构与重塑的路上,多维度多角度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