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陈懋,第一次了解她,不是因为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橄榄树》,也不是因为她和荷西的故事。而是在散文《痴心石》里面,因为心疼一棵树桩的死去,把它搬回家的那个天真善良又特立独行的少女。
散文《痴心石》讲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痴心,然而这种痴心遗传了下来,变成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人生的探索。
文中段落: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三毛曾经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这句话深得我心,也是因为这句话我才知道,三毛并不是为了看草原和小鸟才流浪,也不单单是为了自由,更多的是为了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
于是,我才看懂了她和荷西的故事。
众所周知,撒哈拉是一个大沙漠,只有冒险者才敢去的地方,但是那儿却有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
也许只有撒哈拉那样荒芜的环境,才能反衬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换句话来说,只要两心相悦,什么样的地方都是爱情生长的土壤。
三毛和荷西的故事广为流传,三毛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关于他们的故事,三毛已经写得很详尽了。可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们第一次约会的场景。那时候,三毛是一个在西班牙读大三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女大学生。而荷西还是一个读高三的小男孩,青涩、稚嫩——还没有留后面那标志性的的大胡子。
有一天,三毛在书院宿舍里读书,室友突然对她说,“Echo,楼下你的表弟来找你了。”表弟的称呼是室友对她的嘲弄,也许他们早就看出了荷西对三毛的倾慕。但是三毛却从未有别的联想,因为她比荷西大了那么多,她只把他当弟弟看。
三毛跑到阳台上,一眼就看到荷西靠在一棵树下,手臂里抱了几本书,手中捏着一顶他常戴的法国帽,紧张得好像要捏出水来。
于是三毛匆匆忙忙地跑下了楼,到了他面前有些生气,就推了他一把,问道:“你来干嘛?”荷西是逃课来的,他从口袋里掏出十四块西币来(相当于当时的七块台币),然后说:“我有十四块钱,正好够买两个人的入场券,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但是要走路去,因为已经没有车钱了。”三毛看了荷西一眼,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还是接受了荷西的邀请。
有了第一次约会,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他们有时候看电影,有时候没钱就在街上到处逛,有时候会去皇宫看看,捡捡别人垃圾场里有趣的东西。他们就这么走进了彼此的生命。
可是,离别终究还是要来。一天,天很冷,三毛跟荷西坐在地下铁的出风口,吹着列车经过时的暖气。荷西突然很认真地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可是三毛比荷西大六岁,于是她说:“荷西,你才十八岁,我比你大很多,希望你不要再做这个梦了,从今天起,不要再来找我,如果你又站在那个树下的话,我也不会再出来了,因为六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我也不会等你六年。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来缠我,你来缠的话,我是会怕的。”荷西愣了一下,问:“这阵子来,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三毛说:“你没有做错什么,我跟你讲这些话,是因为你实在太好了,我不愿意再跟你交往下去。”
接着,三毛站起来,荷西也跟着站起来。他们走到了马德里皇宫的一个公园里,园里有个小坡。三毛对荷西说:“我站在这里看你走,这是最后一次看你,你永远不要再回来了。”荷西说:“我站这里看你走好了。”三毛说:“不!不!不!我站在这里看你走,而且你要听我的话哟,永远不可以再回来。”
讲完了那段话,天已经很晚了,荷西开始慢慢的跑起来,一面跑一面回头,一面回头,脸上还挂着笑,口中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三毛站在那里看他,马德里是很少下雪的,但就在那个夜里,天下起了雪来。荷西在那片大草坡上跑着,一手挥着法国帽,仍然频频的回头,三毛站在那里看荷西渐渐的消失在黑茫茫的夜色与皑皑的雪花里,几乎忍不住喊叫起来:“荷西!你回来吧!”可是她最后还是没有说出这句话。
以后每当她看红楼梦宝玉出家的那一幕,总会想到荷西十八岁那年在那空旷的雪地里,怎么样跑着、叫着她的名字:“Echo再见!Echo再见!”
六年后,三毛经历了未婚夫意外逝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她的脑海中又浮现了那个挥着法国帽的西班牙男孩,于是她又去了西班牙。
当她见到荷西时,荷西已经长成一个满脸大胡子的成年男子了。荷西把她带到了自己家里,家里面贴满了三毛的照片,因为时间太久,很多照片都发黄了。
三毛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问荷西:“你是不是还想结婚?”这时轮到荷西呆住了,仿佛三毛是个幽灵似的。荷西呆望着三毛,望了很久。
三毛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又说:“还是不要好了,不要了。因为我的心已经碎了。”但是荷西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黏起来。”三毛说:“黏过后,还是有缝的。”荷西把三毛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这是最感动我的情节。七个月后,他们就结婚了,婚后,因为三毛向往大沙漠,他们就搬到了撒哈拉沙漠里居住,于是,也就有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喜欢大沙漠,而我却不同,可是我和她一样喜欢雨季。
三毛幼年就喜欢读书,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红楼梦,似乎她自己就是那个林黛玉。
我初中的时候也喜欢看红楼梦,不过我不喜欢林黛玉,但是,渐渐的我的喜欢发生了改变。
因为,我知道三毛是一个很有趣的林黛玉。小的时候,她热爱美术,很喜欢毕加索。父母问她长大后要做什么,她总是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太太。
很有趣的理想不是吗?
小的时候,我父母也常问我长大后要做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知道现在的我和理想绝对是背道而驰的。
很残酷的现实,因为理想和生活,我只能选择一个。
三毛的功课学的并不好,数学很差,常常考零分。唯一学的好的是语文。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上学校的壁报。有一次,她写了一个5000字的《苦儿流浪记》给老师,里面说自己是一个孤儿,把老师感动得流泪了。那时候,她才五年级,并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那时候,她只把写作当作一个好玩的游戏,从未想过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
到了初二,因为不喜欢学校的生活,她离开了学校,选择自己念书。到了大学的时候,她连《春秋》是什么书籍,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老师让她补考,她说:“补考还是不会及格的,只有一个方法,我可不可以补给你六篇作文。”
写作对于她来说,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跟她以后的风格完全不同的是,她早期写的东西都是出自想象,而后期写的东西,几乎全是现实。
沉迷于想象,感情是生涩的,思想是苍白的。仿佛就像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年少的三毛也有许多莫名的忧愁。她曾经为了一部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珍妮的画像》的重映而陷入过去的幻觉中,恍惚中自己似乎就是电影里那个叫珍妮的小女孩。因为成长而迷失了过去,找不到自己。
仿佛是花季的谢幕而自己还回不过神来。
她也曾经喜爱一只叫做安东尼的鸟儿,却对自己不能够加以保护而失去它感到痛苦。她说:安东尼,我再也没有春天了,昨夜风雨来时,春天已经过去了。
人生总是有这么多无奈。当她第一次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她觉得这仿佛就是世界末日。
在这样的一个生命的雨季里,多少人曾经心事满怀。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三毛终于慢慢的走了出来,她的倔强,她的叛逆,她的多愁,她的多思。都沉淀了下去。
于是,她在《雨季不再来》这本自己青少年时期出的书的自序里面,这样写道:《雨季不再来》本身并没有阅读的价值,但是,念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的朋友,再回过来看这本不很愉快的小书,再拿这三毛和十年前的三毛来比较,也许可以得着一些小小的启示。三毛反省过,也改正过自己在个性上的缺点。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我常常想,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我们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固执不变当然是可贵,而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如何才叫做健康的生活,在我就是不断的融合自己到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去。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
有一天早晨起来,对着镜子,看见阳光驻留在脸上,也许你会像三毛那样一遍遍的告诉自己:雨季过了,雨季将不再来,在那一日早晨,当我出门的时候,我会穿着那双清洁干燥的黄球鞋,踏上一条充满日光的大道,那时候,我会说,看这阳光,雨季将不再来。
很多年后,当有人问三毛:如果在这世上再有一个很爱你的人,指的是婚姻关系,你会不会答应?
三毛说:我有一个很爱的人在我心里,叫荷西。这问题不能说,不可说,不知道。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不”,因为我已经有了。
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但是曾经的三毛是不知道的。荷西等了她六年,她也恰恰陪伴了荷西六年。她比他刚好大六岁,这些似乎都是宿命的玩笑。
林觉民曾经在写给妻子的《与妻书》里面说,他希望妻子在他前面过世,这样妻子不用承受失去他的痛苦。
三毛也曾经对荷西说过,如果自己死了,希望荷西再娶。荷西生气的把帽子一摔,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问的急了,荷西就说:你死了,我就把房子烧了然后去海上漂泊。
谁曾想,却是荷西先离开了三毛,他还那么年轻,才30岁。不过是进行自己例行的潜水的工作。以往的时候,三毛总是不放心,哪怕开着车穿过沙漠3小时,冒着遭遇龙卷风的危险,也坚持开车去接荷西。
这一次,因为陪同父母去欧洲游玩,才离开了两天,却已经阴阳相隔。
不必过多的去写三毛的悲痛,因为这些她都已经写了,而且,即便是她的亲笔,也必定也难以表达她当时心情的万分之一。
古语里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是做不到了,但是心里的怀念,却是可以天长地久。
三毛勇敢的走出了人生最大的阴霾,哪怕她也曾几天不吃不喝,哪怕她也曾在荷西的坟前驻足不去,哪怕她再也没有怎么写自己以后的生活。
她离开了撒哈拉,当灵魂不再适合栖息在这儿,她还是会选择流浪。她会一直思考人生的意义,一直写作,一直生活。
冬天的时候,她会看着天上的星星,把猎户星、大犬星、小犬星、双子星座、天牛星座、北斗七星画出来。夏天的时候,她会摘一朵花,然后看这朵花里面的世界,有多么神奇。她相信神,相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
所以,偶尔生活不那么繁忙的时候,她就会怀念荷西。时光回到某个不知名的午后,她静静的靠在荷西身旁,慢慢的睡了过去,双手挂在他的脖子上。远方有什么人在轻轻的唱歌。
三毛最后选择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年她48岁,我们不知道她为何如此选择,因为她曾经在《不死鸟》里面说过: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的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但是我从不去揣度她为什么那么做,因为她的父母才是拥有发言权的人。
她的父亲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的燃烧,可是同意。
她的母亲说: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三毛曾经说过,自己小时候是一个复杂的人,但是过了30岁之后,却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纯真。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三毛的梦想实现了,所以她没有遗憾了。
那我呢,我是不是也要去追寻我的梦想呢?
你们呢,你们的梦想实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