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论之前先来一段鸡汤来激励着你我他,哈哈!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开始写作吧,只要真写,就只能真思考。今天的你不管多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未来不差……为什么你的未来会不差?因为曾经的你不怕自己差,不管多差也要硬着头皮实践,久而久之,就撞见了未来的那个一点都不差的你。
写作的基本底层原则,写的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文笔技巧不是不重要,若是跟这个原则相比较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忽略。写作是作者和读者产生互赢互利的过程。以这个原则的话,我自己还是在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虽然每天都有固定任务的输出,但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并没有试着去做一下,更有进步空间的挑战。而是处于学习迷茫期的焦虑状态,看见什么都觉得对,都值得去学习。学习的最好效果是遇到问题,再查看相关资料书籍,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比盲目的去泛读效果更好。但是想想自己的上学生涯,完全是荒废了,根本就没有去掌握好基础知识,也不知道是去系统的打磨自己的基础知识,还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模式。
写作是锻炼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有效方式
锻炼学习能力,写作是输出学习是输入,高质量的输出倒逼高质量的输入,久而久之学习能力自然提升而且是不知觉的情况下。写作同样是需要思考的,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是需要思考的,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写作可以找出你的思维漏洞,当写一个观点的时候会发现不通顺,或前后矛盾,让自己不断的完善修改,这个过程需要分析思考,停不下来,写作同样的也是逐步让自己思维清晰起来的过程,当你文字表达能力强了。沟通能力同样的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你看,写作有这么多的锻炼效果,你还有理由拒绝写作吗?若是还有请在评论区留言,讲出你的理由。
写书的收益模型坐标
写书出版发行,我给捋捋。写书的起点是无穷大的,若是你花费的时间精力越趋近于零,实际上你的收益面积越大。这点我想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的,我自己也是才刚刚理解了,还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融合,所以我也就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观点。自己也是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的进步的,慢慢来。
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调查数据支持,5%的人在思考,10%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85%宁愿死也不肯思考...想想自己目前还是处于认为自己在思考和死也不肯思考之间的阶段,谈不上算是思考,也谈不上践行。王阳明的思想说的是知行合一,如果一个道理没有做到就就不算是知道,做圣贤人这种境界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体会的到的。同样的是一个观点,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当然王阳明的思想不仅仅是知行合一。所以同样的感受到了一点融合贯通的感觉,也就是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中的临界知识。应该花费80%的时间学习打磨临界知识上去。在我理解,大脑就像一个由各个知识模块连接起来的三维网状体,临界知识就是网状体间的各个节点。它属于是知识的知识,就是一个现象背后本质的本质背后的规律,看起来很绕口。没关系这本书我也只是大概看了一遍。对于我来说觉得是需要认真的研读的一本书。
普通人的起点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在起点上其实都是在同一个阶段的。有远大的理想的你,要跟那些成功人士比的不是现在的你和他们的现在,而是你远大理想实现后的你与他们的现在。自己现在还没怎么样呢,怎么可能一开口就有雷鸣掌声,一呼百应。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开口说话无人听,写作无人喝彩,正所谓人微言轻,可那又能怎样,谁不是从一名不闻开始的,谁没有个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有谁从一开始就站在山巅之上?身边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你就是跟我们普通人想的不一样,纠正一下哦,不是因为不是普通人了才想的不一样,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开始想的不一样才成就了的不普通,最后最重要的是,在起点上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人。
写作是把同一段时间销售很多次
写一些内容如果真的对他人有帮助,那么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后它产生的价值在一段时间内也许是很巨大的。假如能写出一本书,有能力出版,那么它带来的价值我想应该是不仅仅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想想自己现在的写作,更多的是为了记录自己学习到的概念,并没有认真的去考虑写的这些内容对别人有没有帮助。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写出能真正帮助别人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我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定会认真的写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内容。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培根
自己觉得,读书是为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讨论是认识别人的思维和自己的思维进行比较,写作是一个人的全部。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本书一样,书中的内容完全由自己掌握,至于是精彩的小说,还是别的什么,由自己的每个阶段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