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效率还是很低,有点儿气馁,不知道为什么总提不起劲儿。昨天博士沙龙周老师提到这篇学习难度。让我们好好看看。之前看过的,没觉得很别,今晚重新学习。
提要:讨论对外汉教中语言点的学习难度。从4个方面探讨难度的测定和程序:语言差异难度,语言发展难度,语言认知难度,偏误分析。然后用上述方法,通过跟多种语言的对比,具体研究3个语言点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语言差异难度 语言发展难度 语言认知难度 偏误
关于测定
对难度的考察、测定,从语言学、心理学两方面出发,同时参照偏误、回避的情况。
1 对比分析与语言差异难度
描写、选择、对比并且认定、预测。
这是对比分析的程序。这种难度的评定,只参照语言差异,所以是语言差异难度。
难度高的语言项目,容易引发干扰性偏误,又称为语际偏误。
目的与规则泛化与语言发展难度
对比分析只考察语言差异,不能完全解答学习难度问题。二语中一些偏误并不是一语负迁移造成的。1970-80年代显示英语作为二语语法中干扰性偏误的比率,Ellis, 1985
对比分析无法解释这类非干扰偏误,而且年龄越小的学习者,干扰性偏误越小。
他们的偏误,大多是目的语规则泛化造成的。
目的语规则泛化,是二语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不适当的类推,这跟语言的规则化程度有关。规则化程度高,不易泛化。规则化程度不高,容易泛化。(邓守信,2001)
由规则泛化引起的偏误,跟母语关系不大。不同母语的学生都会出现,成为语言发展难度。由此引发的偏误,成为语内偏误。
自然度与语言认知难度
自然度是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如:二语中某个特征对学习者是否凸显?一个已知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晰?语言项目是简单形式还是复杂形势,这些跟母语无关的因素,可能引发学习难度。
相对来说,复杂结构(如包含关系子句的包孕结构)比简单结构认知难度高。
西方二语研究者认为,在语音学和词汇学领域中,自然度因素和干扰同时起作用。在句法和话语领域中,自然度因素起作用。
自然度跟人的认知有关,可称为“语言认知难度”由此引发的偏误,是认知性偏误。
偏误分析和回避策略
偏误跟学习难度的关系,从3方面考察。
1 出现频率 偏误频率高的语言项难度高,频率低的难度低。
2 学习阶段 干扰性偏误大多在初级阶段,发展性偏误大多在中级阶段。
有人认为,偏误出现的学习阶段越高,学习难度越高,根据考察,初级阶段的偏误,其语言项目的难度,不一定低于中级阶段。中级阶段的偏误,其语言项目的难度,大多高于初级阶段。如“着 了 过” 跟他们有关的偏误都出于初级阶段,到了中级一,跟“过”有关的偏误很少出现。跟“着”有关的偏误时而出现,跟“了”有关的偏误常常出现。到了高级阶段,只有跟“了”有关的偏误还时有出现。据此得出结论,“了”“着”“过”的学习难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3 延续时间 跟学习难度密切相关的,不一定是偏误出现的阶段。而是偏误延续的时间。偏误延续时间的长短,跟相关语言项目的学习难度有关。
此外还要考察理解性偏误和回避。
日本学生可以回避生成,但不能回避理解;输出性偏误虽然不多,但理解性偏误不少。外国人学汉语常常回避“”把字句,生成性偏误不多,并不说明他们掌握了把字句。
可见,理解性偏误和回避的出现频率及延续时间也是判定学习难度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