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恐惧,一半是对曾经的心有余悸,另一半则是对未知的手足无措。
心里弱小的自己就自己去温暖他
缺乏安全感不是我们希望的,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可奈何。
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这大概是因为我童年的生活中最多的是锁上的家门,冰箱里的速食,还有永远只有背影的父母。
对于刚刚来到城市白手打拼的年轻父母来说,这已经是他们可以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同时也是最无奈的条件,没有任何温度的家。
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没有毛绒娃娃。
在独自抱着腿等父母推开大门和我一起坐在桌前吃饭的时光中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绪,很久以后才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义,恐惧。
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幼儿园的我,也是夜幕里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坐在幼儿园门口的我,旁边站着看门的大爷和不耐烦的看护阿姨,在“能不能让你爸爸妈妈来早点…”的训斥声中我不敢抬头,心里环绕着的情绪应该就是恐惧。
我渐渐长大了,但是恐惧一直印在我的心里并且在慢慢衍生。
有句话,一切问题在没有引爆之前没有人会觉得它是问题。
几乎所有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很敏感,这样的敏感来源于不安来源于恐惧,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想的太多。
随着成长,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开始产生问题。
从最开始,分别给父母打了数十个电话没有得到回复,联系不上父母的我选择了哭着报警。恐惧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里只有深深绝望,虽然事后我也不知道那样的绝望为什么会让我慌不择路。当时我初一,一个12岁的孩子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到后来,因为过分的敏感,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朋友,每一个过度敏感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要么是没有敢真心交往的朋友,要么是深入了解后他们选择了离开。于是孤独依旧,不安敏感越来越重,恐惧再度加深,不断恶性循环。
在听到很多次
“天呐,你太敏感了”
“我的妈呀,你怎么想这么多。”
“你烦不烦啊,就不能正常一点嘛?”
数不清的抱怨之后,我觉得我不能再继续“作死”,我要保护我剩下身边的朋友。剩下的,也陪着我走到了今天。
灵感一直都离我们很近,没有发现的时候它甚至会想办法提醒你。
很意外,中学阶段我一直很受老师信任,听到最多的也是夸奖。
“你考虑的好周到啊,还是交给你比较放心。”
“做事情有条有理,这次活动还是你去负责 吧。”
当然,在我心里,这样的夸奖一直被当成是老师对内向学生的鼓励。
直到高中的一次档案整理任务,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处理事情有很多不同,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我更有条理,想的更多。我忽然反应到我的过分敏感不光光在工作上帮了我忙在学习中也帮了我。
习惯性的担心我多复习了很多知识点,习惯性的敏感我听力一直是满分,习惯性的想太多我的知识树状图一直比别人详细。
我开始学习,利用我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去进步,我开始学着去控制它们。
我很喜欢到处走走看看,高二那年,说走就走,我一个人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当时的情况就是买票一时爽,上车后开始害怕了。我强制镇静,开始搜索如何出高铁站,订宾馆,查地铁,找地图,还有每半个小时给父母发一次卫星定位和语音。到达虹桥枢纽后,站在出站口我看着人来人往的站口,硬着头皮向前走去。自己挖的坑,自己慢慢填。到了宾馆房间,仔细检查后我用玻璃杯挂住门把,每一个小时给父母发一次视频和定位,让他们安心。然后就开始愉快的玩耍,当然,准备不充分加上开学在即,我两天不到就草草收场回家了。毕业旅游依然是我没有玩好的上海,这次我提前攻略,准备好能想到的一切,带着几个小伙伴一起开始了穷游的愉快假期。因为担心同行的个人喜好,害怕他们不满意安排,吃喝住行我永远准备好了planB.planC。
大海中最强捕食者没有鱼嫖,无法控制浮潜,鲨鱼从恐龙时期一直存活至今是因为它从未停止游泳。
和自己心中的恐惧作斗争实在是太艰难,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我选择去温暖心中那个小小的自己。我的不安全感慢慢成为了一个财富,我的敏感让我尽可能的控制了风险,做好万全准备,我的想太多让我成为了令人信任的朋友和搭档。先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再去把一切存在变成合理。敏感不是命运关上的窗户,不安全感是命运送出的礼物。我一直保持适当的不安和敏感,这些让我随时保持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