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原则》。
本书作者瑞·达利欧是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投资界的乔布斯”,深刻地影响了很多人。比尔·盖茨说,“瑞·达利欧曾向我提供的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忠告,你在《原则》一书中都能找到。”
在之前的晨读中,我们介绍过书中的部分内容,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看,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①
『不要把分歧当作冲突』
分歧,只是意见不同,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但是,很多人本能地不愿表达分歧。比如在公司的讨论会上,有同事提出一个方案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赞同;外出吃饭的时候,如果对方说他喜欢某家餐厅的菜,我们通常会说“可以”,或者默许,尽管我们内心有别的想法。
瑞·达利欧指出,大家不愿表达分歧的原因是,“较低层次的你”误认为分歧是冲突。实际上,达成相互理解,不等于达成一致。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键是,你得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协商,在当前的情境下,选择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有的人担心说出分歧太浪费时间,需要跟对方沟通一番,还不如一开始就默许。但瑞·达利欧认为,通过了解分歧来解决问题,会让我们收获更多东西。即使说出分歧后,结果还是不变,也比沉默带来的表面祥和好,因为这会让大家更了解对方,得到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比如你对餐厅的不同意见,会让朋友更了解你的喜好;你对方案的另一种看法,会让领导和同事更了解你的思考方式。
②
『探索不同观点和可能性』
人无完人,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很难十全十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难免会有偏颇。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的盲点,就会接连栽在同一个问题上;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承认自己有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那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地探索各种不同观点和可能性,下面介绍两种思路。
001 不能只产出,不吸纳。和对待美食的态度相反,很多人在学习方面,往往是“产出”的热情大于“吸纳”,比如自己的表达欲很强,但一听其他人发言,特别是意见相反的发言时,就显得不耐烦。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吸纳-产出”的意识,让它们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你习惯性地想打断或者不认真听时,告诉自己,“我需要吸纳。”
002 寻求最好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得出最好的答案。这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关注目标,即最终得出最好的答案;后者关注自我,即我要想出最好的答案,获得大家的称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初始目标,记住我们是为了得到好答案,而不是展示自我,这样就能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
③
『改变你的沟通方式』
想法不同不一定导致分裂,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就不要把重心放在争论上,而是放在试图解决问题上面。
首先,我们沟通的方式,要让对方觉得,我们只是在试图理解,以心平气和的方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比如可以跟对方说,“你更愿意我坦率表达想法和问题,还是把它们埋在心底?”用这种缓和的反问方式,营造缓和的氛围,邀请对方一起心平气和地交流。
其次,如果我们和对方的沟通陷入僵局,不要一味地纠缠下去,使之变成激烈的争吵,而是马上刹车,停下来。主动跟对方说,“我建议我们先停下来。”然后寻找“主持人”,让他主持讨论。这个主持人,要是双方都认识的人,并且有权威的、对当前问题能提供建议的人,让他帮忙主持讨论,帮忙解锁。
当我们改变沟通的方式,对信息的接纳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总结一下,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它可以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吸收更加多元的信息,进行更多纬度的思考,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原则》[美] 瑞·达利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