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取之法,若产生味着、顾念,爱缚,则会增长染爱,所以会执取。因为执取,而有后有,乃至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聚的集起。
如果对所取之法,就是根尘相触时候的执取力,产生味着,心缚在境上,心缚在物上,就像柴火在那里燃烧,然后继续往里放柴。若是这样子,就会纯大苦聚集。
我们坐在这里,轮回到现在,本来就是有染爱、执着的。如果继续地再染爱、再执着,就会长夜炽燃,以后还要继续的轮回,继续的执着。
对于所取之法,观察是无常、是生灭、而离开欲望、使之灭尽、舍离,心不顾念,不被缚着,那么爱就会灭,爱灭取就会灭,像这样的广说,乃至纯大苦聚会灭!
如果心被缚着,心有所住,则如在火堆中增加柴草一样,老病死苦会相续不断。若是心无所住,不被境转,则如火尽而恼苦灭尽。
苦恼,就是我们心里的染爱,执着。当你对某份物件有染爱的时候,在那里起喜欢起执着,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因缘散了,那份物件坏了。但内心的染爱执着没有散,抓取力继续抓着没有停过。当有另一份因缘产生的时候,又去染爱。不断地就这样痛苦无明的轮回着。
我们的烦恼苦迫都来自无明和染爱。在生活当中,就要时时刻刻去反省去观察,体会内心的染爱力,无明的执取力。
只有了解自己,看清楚看明白了,才能体会到佛陀所说的“于所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着增其爱缘取,取缘有乃至纯大苦聚集”。只有去体会了,才能对这句话真正的深入,原来佛陀说得真是这个样子的。
若是真的厌生死苦,真的想出轮回苦,真得看透世间的真相,对法真有一定的体会,内心希翼解脱,趋向解脱,自然而然会对“所取之法”体会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俱灭。
多闻熏习的熏,相当地重要,只有熏多了,闻多了,法在心中建立了,在生命的功能作用中,自然而然会运用无常法去透过生死流转的现象。或用无常法让内心离开那个染爱,让心无所住。只有心无住了才不会执着,只有不执着了才能离欲,才能灭尽,才能趋向解脱。
这里我们又重新回到“四预流支"的多闻熏习,这是多么地重要!让熏到的法在自己生命当中,在生命流动的功能中起作用,这是不容易的,也必须要做到的。只有如此,才谈得上“法次法向”。
人家礼拜的不是这个人,是因为所展现的那个法,礼拜的是法。有德的人心中未必有法,有解脱法的人展现出来必有五戒十善、人天善法的德性。所以,对法要有行持。
修行人,要有最基本的德性,要努力培养自己住山的各种因缘,要适应山上的生存环境。
没有起分别,这是寺院里的事?这是他人的活?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没有分别心,很自然而然的去做了。
不仅把活做好了,所有的人都能照顾到。这样,你跟这个环境、这个氛围才能融合在一起,在那里修行也才能真正的上功夫。若是从真正的破染爱、执着来讲,任何的加持都没有这个来的快!把你的我执、我见慢慢地给它淡薄,这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记得以前,给人家处理了以后,她有所感悟的在那里大哭,信誓旦旦地跟我说绝对不会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早已成为过去,该无常的照样无常。当你还没有付出的时候,既然已经来到这里,道场早已为你付出了,只不过道场的付出你看不到。我的付出,即使你显现体会到了,明天、后天,再过几天也就忘了。
一个真正要契入无我的人,真正要放下的人,一切随缘,没必要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造作。一个实修的道场,奔向解脱的氛围,也是随顺众人的因缘,而道场本身并无挂碍。
法是趋向解决烦恼苦迫的,有这样的功效,只要学那个法,在你的身心当中必然起那个作用。
我们讲舍什么呢?把自己染爱执着给舍了、放下了。所以,大舍最后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解脱。舍那个必得解脱。
舍钱是为了舍身,舍身是为了舍心。这个心怎么舍呢?因为心里面有染爱执着,要把它舍掉。
三皈五戒真正的含义是:来皈依的人,要让他在法上建立正信,能真正让佛陀的正法在他的生命中起作用、起功效,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所以,皈依、三皈五戒、皈依的方向、目的、目标、意义一定要搞清楚,才能对众生真正的产生接引。
真正有法、有境界的人是趋向于离欲的,他没时间玩这一块内容。
其他修行的生命在他身上,他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功夫高,然后顺着起心动念的贪嗔痴在那里造作。有些念头根本就是附体的,借着他的身体去造作。
在初禅的境界中,是离欲、离诸不善法。借着一些修行的用功在那里乱显摆的,都是那些修行上了年头的附在人身上。
所有的加持都是暂时的,所有的消业也都有局限性。因为真正的加持在于你内心染爱的淡薄,真正的消业在于身心无明的破除,放慢轮回习性的脚步,让生命在这一起的跋涉中得以止息。所以,外求的行为解决不了内心的执取力,都仅能得一时的安慰。
因为那些感受都是暂时的,根本改变不了内心的执着,改变不了你内心的贪求,欲望是无穷尽的!你病美好的时候想着病好,病好的时候想出神通,神通出来以后你有想出名,想出人头地。等出名后又会做着长生梦,又想着永远活着。人心就是这么一回事。当你懂了人心以后,唯一一条路就是放下。
若是回到家里又会想:在山上不好好修,在家里又随波逐流。人心就这么起起浮浮不甘心,这张脸放不下,都在那里执着!
后来慢慢深入到佛法中,明白因果之间是有必然性,如是因如是果,若是治得了就能治吗?很多事情是复杂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它里面的因缘综错复杂在那里,想消她的业就能消吗?
修行要懂得享受寂寞,修行要尊重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修行是有过程的。当你懂了这个过程以后,今后面对任何情况,面对任何的顺境逆境,都知道它仅是一种过程。在过程的当下,应该如何安心?如何用心?心住在哪里?包括我们念佛、诵经甚至禅修,都仅是一个过程。所有的过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去。既然是一种过程,一只鸟飞过还会去抓吗?一片乌云飘过还会去看吗?一个妄想来了还随他转吗?认识到这些,你的心自然不缚物上了,安自己的心、安当下的心。因为它是一种过程,抓不得、抓不了。所以,生活上任何的体会,任何的境界,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挣扎,任何内心的烦恼,都要把它立在法上。从法的角度去考虑它,从无常、无我的角度去考虑它。
你来拜我,你拜的不是我,你要的是法,是不是这样子?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在拜我的时候,我内心还会起高兴吗?你在拜的当下,我知道你要的是法,我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你。
对于初学佛的常人而言,身心健康,才有心思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所以,在锻炼身体的过程当中,是趋向于放下,趋向于舍的。
我们同样做养生,同样强调五脏六腑的强壮,强调大小周天、三脉七轮,但是,我们只是通过这些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身体的功能作用,然后知道它的无常性,它的因缘和合性。
但是玩到最后发现,对这个身体执着越多,当它坏的时候越苦。身体仅是修行的工具,可以不必这么在意与执着,人一生也就是几十年的事。就借着这几十年,如何把染爱执着放下!
所以,心中有法以后,对很多事情自然是看淡了,心中没有法只能是去折腾身体。一个真正要放下的修行人,你会发现:外缘的牵扯力越大,自己的无意识执着就越深。不管你执不执着,都会落在心田意识里。
佛陀觉悟,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佛陀坐在菩提树下,专精禅思,就是正思维。他在打坐不是什么都不想,不是在那里契入定境,他是在专精禅思。借助定的宁静在那里起思维:“何法有故老死有?为什么会有老病死?”也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有烦恼有痛苦,你在那里思维这个烦恼怎么起的?苦迫怎么起的?
心中都建立在解脱的法上,经常这么去想,这么去禅思。那么,以后念佛、诵经、打坐、面壁、闭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正思维的惯性。因为思维惯了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就是熏习。碰到问题就会在法上,站在法上,就在熏习了。
人前的你,这颗心是往下沉的,你的心湖,哪怕石头扔下去都波澜不惊。因为你的心定在那里了,这个定是人家痛苦压得你不得不定!在这个层面上后,再去思维法,可能就契入到法里面。
从一开始闻法,到最后的契入,有一个过程在。没有痛苦过的经历,对法的体会都是肤浅的!
因为对法了解了,知道佛觉悟的这个法,他舍弃了该舍弃的,经历了痛苦的经历,苦修苦行才体悟到法。
当你看到这些经的时候,这个佛陀是多么地现实,佛陀就在人间。
释尊说有舍利弗的地方我事情就少,我就可以得安稳,可以得到安静,很多事情舍利弗就帮他处理了。但舍利佛有没有烘托出自己啊?经典上别人向舍利弗问法的时候,他说:“你问过释尊没有”?人家向舍利弗告辞的时候,他说:“你向释尊告辞了没有”。这就是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舍利弗在见法、证果以后,还是这样子的尊敬佛陀,这样子才合乎人心,遵循人道,是人间的佛陀,人间的圣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