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预防针就是一场战役。打预防针孩子会哭,打完之后也有很多孩子会有反应,比如发热等,而幼儿时期最频繁的就是打预防针。不同年龄的孩子打预防针表现也不相同,看看一家人如何反应的。
准备去打预防针
爸爸妈妈也带哥哥和妹妹去打预防针。妹妹刚刚一岁,只对出门这件事欢欣雀跃,不关心去哪里。3岁的哥哥比较有主见了,出门之前就反复问爸爸妈妈,“我们今天要去做什么?”
妈妈直接回答他:今天要带你和妹妹去打预防针。一听是要打针,哥哥情绪顿时有些低落了。
外婆说:不是打针,是要出去广场玩的。
奶奶说:去坐公交车的。
爸爸过来蹲下,跟儿子说:“我们去让医生阿姨检查一下身体,看看你长高了多少长重了多少,是不是快跟爸爸一样高一样重了,然后打个预防针,这样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病毒怪兽不敢咬你啦。我们可以坐双层公交车去”。虽然对打针有些犹豫的,但是可以跟爸爸一样高一样重,还能坐超级喜欢的双层巴士,哥哥还是有些兴奋的。问了些关于公交车的问题,跟着爸爸妈妈出门了。
奶奶和外婆都是避而不谈打针,这样孩子真的到打针现场毫无预兆没有心理准备,容易情绪激烈变化,也会影响下次对打针的印象。
妈妈说了实话,但是太简洁,孩子可能心理预期太低都不愿意出门。
爸爸给孩子介绍了打预防针的流程,也向孩子说明了打预防针的原因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高兴的是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去做这件事,降低孩子对打针的恐惧程度。
排队等候打预防针
排队等候的过程中,前面的孩子的哭天抢地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哥哥的情绪了,哥哥有些抗拒不想排队打针了。这个时候妈妈和外婆带着妹妹,奶奶和爸爸带着哥哥。
奶奶说:一点也不疼,一下子就好了。哥哥最勇敢的,哥哥给妹妹做个榜样。
爸爸说:"哥哥是不是有点害怕打针,看到别的小朋友了哭了,哥哥不想打针是不是害怕有点疼?”哥哥只是点头不说话。爸爸接着说:“打针是有一点点疼,不过我们要打败病毒怪兽就需要打预防针,不过爸爸一直陪着你,待会爸爸跟医生姐姐说,跟你打针的时候请她轻轻地打,这样你就不那么疼了”
图片来自网络
开始打预防针
打针的时候是妹妹先打的,小妹妹还是懵的时候一针就打完了,想哼唧的时候已经结束了。所以妹妹平静地打完了。外婆一直夸妹妹好勇敢,一点都不疼。轮到哥哥的时候,哥哥看到医生拿出针还是哭了,爸爸说请医生姐姐轻轻地打,医生也蛮配合的说,好,给这个小朋友最轻最轻的打。哥哥打的时候哭了,打完出来就没哭了。
在等待观察的时候,哥哥虽然停止了哭泣,还是有些抽抽。
妈妈笑着问:疼吗?哪个小朋友打针哭了?哪个小朋友打针没有哭?
哥哥说:有点疼。我哭了,妹妹没有哭。
外婆开玩笑地说:你看,妹妹都没有哭多勇敢,你是哥哥,你还哭了,羞羞。
哥哥又问爸爸:我打针哭了,我勇敢吗?妹妹为什么不哭?
爸爸说:打针有点疼哭一哭也没事,爸爸觉得疼的时候也会哭的。哥哥完成了打预防针就是很勇敢。妹妹没有哭是妹妹还小,妹妹的感受跟哥哥不一样,妹妹也完成了打预防针也是勇敢的妹妹。你们俩都很棒。
妈妈和外婆的态度其实是有些逗哥哥,同时希望用妹妹来激励哥哥。激励的方式有时候有效,有时候用得过多,容易在兄妹间引起嫉妒感,导致相处时表现出容易打架或者抢夺玩具等。
爸爸的表现是肯定哥哥觉得疼的情绪,而且告诉哥哥“疼会哭”也是正常的,包括爸爸在内都会有的。而跟妹妹之间解释为感受不同也是孩子容易理解接受的,其次,爸爸肯定了哥哥和妹妹都完成了打预防针这个事情的结果,让哥哥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另外,对于打针有不好经历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家里用医生玩具跟孩子玩角色扮演,让孩子熟悉医生的角色,熟悉看医生的流程,可以帮助减轻孩子对医生和看医生的恐惧。
一家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好观念一致,但是因为一般家庭都是多个成员照顾一个孩子,多种原因导致有些观念难免会有些不同。不过,我觉得只要家庭里充满爱的氛围,在孩子的行为方面,孩子其实是有分辨力的,重视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积极的行为,友善的提醒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也会懂得改正跟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