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时候,我翻完最后一页,城市的灯火逐渐被点亮。
因为读起来太舒服,一时忘了时间。
如果你科普过亲子教育的书籍,你应该听过她的名字--《窗边的小豆豆》
81年出版,历久弥新。
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小姑娘,在一所不按套路出牌的学校,如何完成一场不按套路出牌的成长。
简单清新的文字与儿童纯真的视角,洞见了成年人无法看到的角落。
引用知乎上的话来说:读完,自己会有种装纯又不羞耻的快感。
--“按照标准答案去活好不好?反正你都会长大。”
--“嗯?我难道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长大吗?”
--“那样你可能会有些辛苦……少数人走的路一般比较曲折”
--“那样会伤害到其他人吗?”
--“……不会”
--“我能选自己喜欢的吗?”
--“……”
--“虽然不太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大人的世界真麻烦啊!”
面向外物的好奇心?求索未知,佐证已知的全过程?
人的成长与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联结,往往来源于和家庭,和社会,和大自然的社交。
与这个世界的联结的越多,才会拥有对这个世界越深切的热爱。
嗨~小豆豆,你都在想些什么呢?
【与家庭】
这一家子包括:小豆豆,妈妈,爸爸,洛基(一只狗)
相处模式,恰如一场开明的反套路攻防战。
举个栗子:
淘气的小豆豆玩钻铁网的游戏,总是把自己的衣服划拉的破破烂烂。有一次不小心将衣服弄了个超大口子,为了不让妈妈失望,她回到家对妈妈的解释如下:
“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这个样子。”
妈妈也很会接招,从容应对:
“啊,是吗?那可太吓人了。”
妈妈真的信了小豆豆的话吗?只是不拆穿吧。
小豆豆知道自己好像犯错了,第一反应是怕妈妈难过。
中国的小孩做错事,最怕的大概是被责怪吧。
人来到世界上,最初的爱与教养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
你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就会如何与别人相处,与孩子的孩子相处。
至于小豆豆那次“一生的心愿”呢?
大概每个小孩都说过类似的吧:
逛街看到小鸭子,太想要--不给买--热泪盈眶--抛出“一生的心愿”梗--获得小鸭子--小鸭子被养死--“生离死别悲从中来”,此处省略一万字。
每次看到这些,真心想笑,笑完又觉得似曾相似。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格健全的小孩,所成长起来的家庭,总是会流动着温和开明的气流,照亮好奇心,给每一次成长的拐点以宽宥。
【与社会】
家之外,是更大的世界。
不按套路出牌的巴学园,校长和同学,构成了小豆豆的社交圈。
这个圈子是什么样的?用书里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和别的学校不同”:
学校的大门是两棵有根的树,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门呀”;
教室是电车车厢,学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习着学习各个科目;
校长用午饭时“山的味道”(蔬菜、肉类等)和“海的味道”(鱼、海鲜等),来教大家认识自然;
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自然;
夜晚则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
在学校的每一天,每一个相处的环节,都藏着教与学的秘密。
我想起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观点:
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当这样的观点,在大半个世纪前的日本,被小林校长实践与输出时,蝴蝶效应似乎已经开始她的第一次振翅。
正如小林校长说的: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与大自然】
当书中提到“让我们去寻找一下自然界的节奏吧”
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
饭后散步,走过春风里的油菜花和樱花树,走过九品佛寺,边玩边走。
理科、历史、生物的知识,在玩耍中被拆解、消化。
把大自然当做老师,所有的河流,大地,外物,草木都能交给大家知识。
为了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
小林校长请来专业种地二十年的“旱田”伯伯教大家怎么种庄稼。
教育,方式和内容,哪个更重要?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只知道,那一刻我觉得他们做的是:
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这是本读起来很温暖的书,在这里我们也只做了书中一部分内容的展示。
世界那么大,像小豆豆那样的孩子应该也很多吧: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不太懂得成年人世界的标准答案。
好想表达自己,但好像又还没掌握住表达的关隘。
偶尔静下心来想想,又很想向正在看文的你问一声:
“可是,你真的敢吗?按照小豆豆的成长教育模式,教育你的孩子?”
对应试教育下繁重的学习内容傲娇的说不?
拒绝投入日日儿童特长班的大军?
不为考试成绩的洪流折腰?
然后投入自然,让孩子按照自己该有的方式成长?
可如何才是孩子自己成长该有的方式?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你,大多已为人父母,
明白生命从出生到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也明白一个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取决于这个国家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有可能循规蹈矩也能带来完满的人生;
也有可能,当你把孩子所有的格格不入和特立独行,在年少时完好保鲜,她(他)人生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不同。
潜藏在时代里的命题,或许在于:共性和个性博弈,怎么选都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
如果你提前知道标准答案,你会为你的宝贝选择循规蹈矩还是……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