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发生在今年5月2日)。
一个老人在小区电梯内吸烟,另一个人(是个医生)劝他不要吸烟,由此引发争执;吸烟的老人情绪激动,突发心脏病,不治而亡。
很多人说,即便老人死亡,也要支持医生劝谏!
11月15日的新京报,披露了更多的细节。
看懂这些细节,有助于了解事情的全貌。
医生的劝告没有错。任何一个人,在电梯内吸烟,都会让人反感。
但这个医生,有点敏感过头了。
首先,当时他妻子即将临产,作为一个孕妇的丈夫,他对吸烟特别敏感、特别反感。在和老人的争执中,就提到过孕妇、孩子。
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是更加敏感的“吸烟受害关联者”。
这种特殊身份,让他对吸烟格外敏感,也容易动怒。
这个因素,我们不得不考虑进去。
好比你是考生家长,那你对环境噪音就会格外敏感、格外有投诉的动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利益。
但如果你不是,可能就会忍一下,当做旁观者。
这个医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是老婆怀孕,他即便劝告老人,但纠缠不清、一直闹到物业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孕妇丈夫的身份,让他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敏感期。这种敏感期,情绪是容易波动的。
不考虑这一点,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因为一支烟,让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完全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
但现在,它大到不能再大了。毕竟人命关天。
究竟哪里出了差池?
既因为可能存在的“情绪敏感期”,也因为,我们的“容错心理”狭隘了。
任何人都可能犯错,即便一个品行良好的人,也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做出一些素质不高的事情。
比如,你攥着一张废纸,一直想扔掉,可是走了几里路,就是看不见一个垃圾桶。于是,你把废纸扔到了地下。
这不能叫没素质,不能上纲上线。
任何人,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都有可能犯错。但是,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犯错了,他就素质低。
有些背景,当事人没有义务告诉你。年轻人没给老人让座,是他素质低吗?你知不知道他生病了?
保持高素质,需要自制力。
但这种自制力,不会一直起作用。比如,有些人在没人的时候,会稍微放松一下自己,做点不太好的事。
换句话说,他们做不到“慎独”。慎独,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最高要求。即便是圣人、贤者,有时也很难做到。
所以,作为外人,看到一个人犯错,可以劝诫,但要适可而止,避免纠缠不休。因为,你只看到表面,并不知道背后有什么。
比如这个事件中的老人,就是一时没有做到“慎独”,有点侥幸心理。
新京报给我们披露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老人上电梯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
这一天是5月2日(周二),五一小长假之后,上班的第一天。监控显示的时间是上午9:24,这个时候乘电梯的人很少。
老人从24楼上电梯,要下去。
在楼梯间,烟已经吸上了。这时候,电梯来了。
如果自律一点,或者发现电梯里有人,很多吸烟的人,会等一下,吸完再进电梯。这样的人,我见过很多。
但,电梯是空的。很多人这时会有侥幸心理,心想只有自己,进去问题不大。老人也是如此。
电梯从24楼到了14楼,停了,医生进了电梯。
老人大概有点尴尬,把烟放到了背后。
不久,两人发生争执。
这时候,老人如果道个歉,什么问题都没了;医生如果说一句就算完,也不会闹大。
但两人都没有罢休的意思,一直争吵,甚至要到物业讨个说法。
最终,老人因为情绪过于激动,突发心脏病离世。
老人吸烟不对,这是前提;劝诫是对的,这也是前提。在这两个前提之下的不依不饶、纠缠不清——不管是老人拒不认错,还是医生振振有词,都是错的。
只知道执著,不知道放下,是两人最大的错。
古人云“执拗者福轻”,无论老人还是医生,难道不是如此吗?老人若不执拗,不会死;医生不执拗,不会惹上官司、闹出人命。
《呻吟语》一书,告诉了我们劝谏他人的方法:君子攻人,不尽其过,须含蓄以余人之愧惧,令其自新,方有趣味,是谓以善养人。
以善养人,善哉斯言。
记住:劝谏他人的起点,是善意,是善良;不要把他当成恶来诛杀,否则,善就成了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