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藏气法时论P1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geng,一声)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die)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 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解:法时,效法四时。该段讲的是五行生克预测疾病以及五脏所欲的问题。五脏所苦,苦,病: 心苦缓(涣散),急食酸(酸味药)以收之;肾苦燥(阳气不能蒸化,津液少),急食辛以润之。合,结合。何如而从,什么情况病会好。更贵更贱,旺盛衰弱。间甚:轻微和加重。至于所生,生我者。肝属木,瞎属火,木生火,所以愈于夏。起于春:在春天有起色,另一种解释是复发。丙丁是天干,属于火。平旦,早晨。辛甘发散为阳,辛味药发散,使其本性为补,相反为泻。配方时要注意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跟阴中求阳是一个道理。
### 阴阳应象大论P7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注解:邪风,代指六淫。邪气首先侵入皮毛,越早期治疗越好。感,侵入人体。从阴引阳,从阴经来治阳经。左右经脉是相通的,从左侧可以治右侧,病在右,取左侧穴位针刺。观过与不及之理,察看是过了还是有余。部分:面部和五脏所对应的部分。权衡规矩,是各种脉象,沉脉,浮脉,弦脉,洪脉。尺,尺肤,切脉的地方。寸,寸口,气口。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腑属阳脏属阴,脏有实证泻其腑,腑有虚证补其脏。
### 阴阳应象大论P6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pang)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注解: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地这里指的阴,左为阳右为阴。何以然:为什么是这样呢。八纪:八个主要的节气;五里: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清阳之气,使阳气充沛以头脑清醒;使阴津充沛以养足。五脏要以和为贵,象人事之间的关系一样。雷气,火之气;谷,山谷,收纳存储,化生精微。阳之汗就像自然界的雨一样,阳作用于阴形成汗。逆气,火热之气上亢。治,治病。天人合一。
### 阴阳应象大论P5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通闷),腹满死,能(通耐)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同态)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注解:法,效法。卫气失常,卫气有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清,清冷;厥,四肢冰凉。腹满,这是危重病情。调,调摄阴阳(来养生)。七损八益,房中术(性保健,七种情况对身体损伤的)。节,征象。同出,同出于健康;聪明的人早就知道养生。无为:虚无,没有更多的欲望。恬淡:安静,平静。守:这里是宇,装东西的地方。从欲快志: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因为欲望不高,虚无。
### 阴阳应象大论P4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zhi),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yue),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通胎)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注解:列别:比较,分辨、研究。把十二经脉的联系看成六合。气穴指的是腧穴,是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处名:位置和名称。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比如合谷,太溪穴。经纪在这里理解为规律。信:确实。风寒署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是地之五行。酸味入肝,滋养肝。肝属木,喜调达(舒展),开窍于目。筋生心,实际上讲的是木生火。在色为苍,苍青之色;音:五音,角徵宫商羽。变动:变化,病态。一种情绪制约另一种情绪,是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说的。心主血脉,心藏神,心开窍于舌。变动为忧这个忧是吞吞吐吐的意思。脾主运化,主统血,开窍于口。哕:干哕,呕吐。肺主气,主皮毛,开窍于鼻。心为火脏,火克(制约)金。盐知柏,治肾,因为咸味入肾。栗,颤栗。寒伤血,这里血理解为骨。血气之男女:之相当于和的意思。左属阳,太阳从东方升起。最后一句讲的是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意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也就是在补阳的同时再补点儿阴,使得阳有所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阳应象大论P3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chong)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xun)泄;夏伤于暑,秋必痎(jue)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解:本段主要讲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阴胜则阳病:阴气过盛,则阳气会受到损伤,阴味药用得过多则会使阳气受到损伤,反之阳味药用得较多则会损伤阴精;重热:热而又热,反而出现寒;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形:这里翻译为津液。气伤痛,形伤肿:不通则痛,不足则通;津液所伤不化形成浮肿,水液停留而肿。气伤形也:先伤的气,后伤的形。动:动摇的症状,抽搐,头晕目眩。&治疗痈肿,痈疮的思路:郁而化热,除了要清热解毒,还要考虑到活血凉血,行气。燥胜则干:伤津液。浮:浮肿,阳气不能蒸化,水液停留。悲:思。喜怒:代指喜怒悲忧恐。寒暑:泛指外淫。暴怒伤肝,暴喜伤人之心神。厥:逆。使得血脉充满而神气离开形骸,可导致昏厥。冬伤于寒:冬,寒同属于阴,可导致阳病。咳嗽是阳证,在于肺中。
### 阴阳应象大论P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shi,四声,可理解为饲)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shao,四声)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注解:阴阳转化与应用。味: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味归形:归,充养;吃了东西充养着身体。形归气:归,仰赖;形体仰赖着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滋养。气伤精:寒热温凉太过了会伤精。味厚者为阴:阴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大黄,苦寒的,就有下泻的作用|茯苓,就有通便的作用,茯苓是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麻黄,有发散的作用|附子,肉桂等大热之药。壮火、少火:分别指的是大热和温性的药物:乌头,附子vs人参,当归;大热的药物可以使之气衰。涌:涌吐。补充: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解:阴阳相互吸纳,故天吸引地气成为云,云化为雨受纳于地。
###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