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想必大家对这句话一定记忆犹新,也同样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今天我想把这句话用我理解的方式展开谈一谈,用我的事实,用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愿能带给大家以启迪。
相信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往往会沉浸在碎片化的阅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什么职场攻略,什么演讲技巧,什么一说话你就赢了等等网络时代的鸡汤软文,这些文章看的越多,忘的也越快,它并没有带给我们实质性的长进。金句固然富有魅力,软文固然醍醐灌顶,但这些暂时的感受,并没有在大脑记忆深处留下足够多的痕迹,来去匆匆,毫无益处,你只是看起来很勤奋。靠什么去检验你到底有没有真学真懂呢,我想你来这家俱乐部,就可以很快判断,你到底是学富五车,还是模棱两可的只管冲啊冲。如果不来这里,可能我也不会写这么无聊话题的演讲稿,你们说呢?你想演讲,想讲的更好,你就会面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尴尬的局面
当我准备这篇演讲稿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是我第三次,不,是第四次演讲了。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我想提高,想比过去的几次要好。这样的心理活动,我想在座的诸位也会同样存在。我们都看过、听过一些质量很高的演讲。这个星期我也请教过好几位馒头,不耻下问固然重要,但别人教你的方法和建议虽然很好,但到你去做的时候,依然左右抓狂,毫无能力去完成自己觉得应该能完成好的演讲。这种心理我想会一直存在的,因为别人再好的演讲都是别人的,而你只是你自己,你需要提高。此时请允许我再应个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朋友的故事,来和大家一起去探讨,如何去掌控和监督我们每个人脑海里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的压力和动力。去年我有幸在西安交大参加了一个讲座,讲座的主题苏东坡的一生,授课人李常生,台湾人,70岁,武汉大学文学院在校博士生。他对苏轼的了解,超过了很多很多更加专业的学者,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苏轼供养苏轼。他对照历史文献资料去实地考察、用文字研究还原苏东坡一生所有的足迹。用十年的时间重走当年苏轼任职和被贬和游历过地方(一个宝鸡凤翔就先后去了5、6之多),图书馆留下他读书的身影,游历苏轼呆过的地方也让他九死一生,毕竟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在自己的书桌前不停的学习和记录。我很好的诠释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对立面不断去超越自己的认知,正是有这个基础他编写完成《苏轼行踪考》一书,120万字,并附有800张彩色地图,这每副地图都是他在每次去过的地方,结合历史资料,自己手工绘制的。
他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要想取得收获,一定要有所付出。当你真正要去做成一件事的时候, 你是厚积薄发,还是草草收场,其实也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穷动力和压力。
有些时候我也觉得学习不应该这么和自己较劲,应该放轻松一些。可看到俱乐部里的馒头们,看到优秀的人,早已比我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而我还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心中难免有几许失望。
但我想,这次演讲,我告诉了自己和大家,当你觉得你的人生或是某件事情,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你都可以想象自己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解释,从内找到一把钥匙,不断的在“书到用时方恨少”中自责和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