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人性很复杂,但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一、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
二、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与创造力。
三、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与破坏力。
四、当一个人整个的能量体都被看到,生命就得以证悟。
由此可以说,生的能量和死的能量,其实是一回事,差别只在于,是否被看到。
【I·讲解引导】
首先,武志红老师提出一个能量体的概念。我对此的理解是,能量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或者说欲望。其次,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就是我们具体的某一个欲望,或是需求所产生的行动力,促使我们去行动,去达成或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再则,就是能量体是否被看到、被接纳,这决定了整个人的一个状态。也就是需求是被自己压抑还是被自己所接纳,这会导致人产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接着,如果能量体能够被看到,也就是自己的需求,被他人或者自己所接纳,就变成了白色的、光明的,这就是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如果能量体不被看到,也就是自己的需求,被他人忽视或者被自己压抑了,就变成了黑色的、黑暗的,也就是负能量,是具有破坏力的。最后,能量体是一个需要被看到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做得事情,其实也就是不断的觉察和接纳的过程。
在书中,武志红老师把这种能量体也称之为生命力,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由自己的生命力在推动,也就是你拥有什么样的生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比如,你有活泼开朗的生命力,那么生活状态就会是乐观向上,充满着活力;你有抑郁悲伤的生命力,那么生活状态就是悲观阴暗,充满着愤怒与怨恨的攻击力。
现在最被认可的心理需求理论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1.生理的需求(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人身财产的保障,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感情的需求(人际交往,家人夫妻间的感情链接与互动,还有社会关系)、4.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一是自信心,自我认可,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与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肯定)、5.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超越自我,达到人生的巅峰)。
那么所谓的能量体(需求)被看到的过程,关键就在于觉察,自我的觉察力。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去接纳,把它往正向的方面引导。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性欲望(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就认为,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有两个:性与攻击力),当我们觉察到自己身体内的荷尔蒙,接纳自己对于性欲望的渴望,这时这股能量就变成了白色的,然后由这股能量驱动着你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相爱的人产生感情链接,进而两个人在心理与生理上彼此满足,这就是正向积极的,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与繁衍的基础。而如果压抑自己的性需求,这会导致心理与生理产生严重的问题,因为你无论怎么去压抑自己的性欲望,它是始终存在的。这时你的意识(压抑)与潜意识(宣泄)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抗,从而这股能量变成了黑色的。向内攻击就会对自己产生很深的厌恶感,外在表现就会性格脾气变得相当的怪异;向外攻击就会对她人产生侵扰,比如地铁上屡次出现的那些咸猪手事件,就是潜意识里欲望想要宣泄的需求驱使着身体去做出那些令人不齿的行为。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行为比较怪异,或许就是他内心的能量体(需求),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引导至正面积极的方向。比如,自卑情绪或许就是他内心中渴望被人尊重的需求,没有被看到,变成了黑色的生命力。当它向内攻击时,也就是把原因归于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别人才会看不起自己,导致强烈的自卑情结,进而在行为上就会表现为拖延,不去做任何事情,甚至是逃避成长,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有别人,就不需要去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又或者沉迷在网络的世界里,因为在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所以也就不会产生被人轻视的感觉。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高学历啃老族,他们其实是有能力去工作赚钱养活自己的,但是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后被人看轻,让自己产生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故而他们就干脆不与外人接触,宅家啃老。如果当尊重的需求没被看到,这股黑色的生命力向外表达时,也就是把原因归于外界,他就会变得过度的,甚至是极端的自大或自恋,他认为自己没有问题,都是别人不好,别人都是出于嫉妒,故意来指责与贬低自己,进而就会表现的异常的固执,听不进他人正确的建议与观点,一派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会的状态,即万能勇士。可是真的遇到问题需要他去解决的时候,却是做得一塌糊涂、一团糟糕,但他也一定会找千千万万个理由来证明,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是不会出错的,所以责任跟自己无关,他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他是一贯正确的,也只有他能够做好。呵呵,打雷的时候,请远离这种人吧,因为雷劈的时候,会连累到你的哈!
那么怎么去看到(觉察)自己的能量体呢?武志红老师在书中倒是提出一个很好玩的方法,有过冥想练习的小伙伴可以马上试一试,如果你没有任何冥想经历也不要紧,自我尝试的去体验一下!原文如下:
第一步,找出五个形容词,来描绘你自己的个性;第二步,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然后,放松,中正地坐着或站着,闭上眼睛,想象在你身前,出现了一个能量球,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色泽……
如果你做过气功、瑜伽或静心等训练,就可以这样:中正地站着,双脚叉开和肩同宽,搓手约10秒钟,然后闭上眼睛,张开双手,手心相对,去感知两只手间,真的会有一个能量球一样,如两只手距离近了,你能感知到两只手间,有一股张力在。
然后,在想象中,将那五个形容词,逐一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变大,还是会变小。如果只是放形容词进去,可能还不够,那你可以将符合这个形容词的自己的形象,譬如某一情景中你就是这样的,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会如何。
我第一次做这个练习,是在美国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利根的课上,他带领大家做这个练习,不过内容是,将你的梦想放进去。大二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宏大的梦想——成为能解开人性奥妙的心理学大家,并且一直在追求它。但让我想象不到的是,将这个梦想放进去后,能量球竟一下子小了很多。然后,我将第二个梦想,并不是特别看重的梦想——到处旅游,放进去,能量球变得大了很多。
这个练习让我非常震惊,我后来多次体会,感觉的确是如此,如果就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成为一名深通人性的心理学家,我的世界是会变狭窄,能量是会变弱的。相反,如果我满世界去逛逛,自己的世界就会变大,能量就会变强。当时脑袋里并不非常懂得,到底这是怎么回事。现在回头看,成为一名心理学者,和成为一名作家一样,都是我本能上习惯走的路,并且,是作为宅男的我最擅长做的事。但宅男,本来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那么很自然地,假若按照宅男风的惯性一直走下去,我的世界会越来越狭窄,不管我做的事情看上去多么宏大。类似的感觉,还出现在我的好人形象上。说来搞笑,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自私的人,是一个好人,以这个形象而自得,有道德优越感,并且蛮容易获得别人认同,但我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形象。不喜欢的原因很直接,我感觉到,我待在这个形象里,并不自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捆绑着我,让我不能自由地伸展自己。
斯蒂芬·吉利根课上的这个练习让我震惊之余,也有了庆幸。当时想,幸亏明白得早,要不然,有一天真活出了自己头脑里的第一梦想——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心理学家,但却发现,自己活得反而更加萎缩,这就太糟糕了。
人的性格都是逐渐形成的,对它了解越深,就越可能改变它。至少,我们需要去问问,一直以来的这个“我”,自己到底有多喜欢。或者,问一个更形象的问题:假设你自己是一个能量球的话,那么,作为一个能量球,你是伸展的,还是萎缩、甚至坍塌的?你的色彩,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
武志红老师在做这个自我探索之旅的时候,他是把自己的两个梦想放进去了,一个是成为一名伟大的心理学家,另一个是环游世界。结果却是伟大的目标(成为心理学家),让自己的能量球变小;而他自认为不重要的,甚至不是正能量的,也就是去玩(环游世界)的梦想,让能量球变大了很多。他认为,关键就是自由,心灵的自由。作为一名精通人性的心理学家,需要他宅家,苦心研究,放弃很多生活中其他的东西,比如娱乐、爱情、亲情(原文是说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让自己体内的这股能量(与外界的情感链接的需求)无法去流动,无法被看见,无法被满足。相反环游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与外界互动,内在的自我不断的被看到,被释放出来。所以从表面上看努力精进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这个看似伟大的人生目标,反而束缚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的能量球变小,因为他核心的需求,是自由的心灵,却没有被看到与接纳。这或许也应了当下流行的那句毒鸡汤:“你看上去很努力,也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这一生。”当你把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正能量”目标去掩盖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导致自己内心的拧巴与矛盾。
同样,他的第二个尝试,是把好人的形象放在这个能量球里,结果能量球也变小了。是啊,做一个好人需要有高度的道德感,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住自己的心灵,那么内心中一些想法(欲望)被压抑,得不到宣泄,从而导致自己内心会感到憋屈。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就是做好事,也要是发自于自己的内心,是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外界的赞许和认可,而自己的内心却并不认同自己,这也会导致心理产生问题的。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所谓的“中国式老好人”,在外对普通朋友是有求必应,在家却对自己的家人苛责与攻击。这种两面性,其实就是他内心这股黑色能量体的外在表现。所以当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先试着问问自己:我真愿意吗?我对自己好吗?去觉察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去接纳,去肯定。
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觉察与点亮自己内在的能量体呢?武志红老师在书中也提出了,去点亮能量体的过程,那就是先被别人看到,也就是得到他人的反馈,这个类似于山本耀司说得自我这个东西需要和外界去碰撞,当它反弹回来时,我们才会了解自己,将这个反馈的结果内化成自己的一个自我认知。所以,武志红认为,人是需要社会交往的,在交往的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产生感情的链接,这样才能真正的觉察到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内在需求。也就是说让别人看到你的需求,同时在与你产生互动与链接时,你就能知道和掌握自己真实的状态。
就拿追求爱情来说,当你的爱慕之情被对方看到了,无论ta接纳与否,你的这个需求就被点亮了,你看到自己对于爱情的要求是什么,也就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想要获得怎么样的感情生活。比如,自己是喜欢娇小玲珑、温柔可爱的,还是喜欢性格开朗、活泼外向的女生。哪怕被对方给拒绝了,但是你也知道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当再次遇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时,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大胆追求。而这个过程就是你点亮自己爱情需求的过程,而这股白色能量体会驱使着你去行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的心理起源吧!如果你的爱情需求,没有被看到,或者说没有与人链接,你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模式,那么这股能量体就变成了黑色的攻击力。向内,自己会变得沮丧、压抑;向外,为了宣泄这股欲望,就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
顺便再说一句,失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时机,恋人间的互动与感情链接被终止,虽然此时两个人,尤其是被分手的那一方会异常的痛苦,但也正是在此刻,是进行自我觉察的大好时机,对方为什么会与我分手,我自身有哪些缺点,让对方无法容忍,又或者对方有哪些需求,我没有令ta满足。在这个看见与觉察的过程中,我们的确会痛苦万分,但这或许就是我们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的开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我觉察,只是把原因归咎于对方的负心无情,这也会导致能量体变成黑色,产生破坏力。比如,不惜一切代价的进行报复,最终害人害己,人生尽毁。其实哪怕对方是因为物质条件的原因,与你分手,也是可以进行自我觉察的,把这股能量点亮,变成白色的,引导其往积极正向的方面,比如,开始学习理财知识,提升自己的财商。正所谓:今天你看我不起,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最后,武志红老师还提出了一种情形,就是能量体被压抑了,变成了灰色。也就是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需求,也觉察到如果变成黑色的能量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攻击力,他们内心产生恐惧的心理,就把这股能量体给封冻起来。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逃避型人格的人,他们就是出于这类心理,把自己内心的需求给压抑住,让自己不去面对它,更谈不上接纳了。这也是有些人(以男士居多),在外人眼里看上去老实敦厚,觉得真是一个好人,但是这位“好人”的家人却往往有着一肚子的苦水无法倾诉。因为每当她们想与这位老好人有情感互动与链接时,会发现他就像一堵墙似得,油盐不进,无论是温柔体贴的循循善诱,还是愤怒状态下的狂风暴雨,他始终是一幅面无表情,一动不动的样子,又或者是埋头抽烟,一句话都不说,什么反应都没有。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不想拥有这种僵硬而干瘪的灰色能量体的状态,但他们更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内在的需求,或者说,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之后,会有一种很深的失败感和自卑情绪。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所以就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他们非常的害怕失控的感觉,这也是拖延症的根源。
那么该怎么办呢?当自己看到内心的需求之后,不断的去自我鼓励,告诉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遭到挫折,甚至是失败,但是你不去做的话,你也是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所以人生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惧怕失败,从而最终到达成功的目的地。
这里介绍一个心理学的技巧“塔式图效应”,在我们人的天性中就是希望自己有始有终,有个圆满的结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去追求圆满的结局。所以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去想着具体的步骤是哪些,而是先去行动起来,直接就开始做,边做边计划下一步的步骤。例如,打扫屋子,你不要想着先扫客厅还是房间,又或是厨房,而是直接拿起扫帚就直接开始扫地,从自己站的地方开始,一点点的把周边区域扫干净即可。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爱迪生和他的电灯泡,瓦特和他的蒸汽机。这里再说一点我自己的写作心得,就是在写作时,当自己想着开头如何写,中间怎么论述,最后又要什么样的结尾,往往这篇文章会拖延很久。相反,想到一个主题,然后提笔就写,在写得过程中,一点点展开,不断的修改,这样反而写得很快,而且写完之后,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不过这篇武志红老师《巨婴国》的拆书稿,真的拖了很久,拖延症晚期哈)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能量体(需求),并且去达成理解与接纳,去点亮它,让它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与阳光的人生大道。
关键词:能量体(生命力),看见自己的需求(欲望),去接纳与理解。
适用边界: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去看见自己内心的需求,然后去点亮它,激发自己生命的活力。
what:能量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力,是我们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还有自我价值感的被认可,与他人情感链接的心理需求。
why:我们的需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需要去看见,去理解,去接纳。当这些需求被点亮之后,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行动力,指引你去提升自己;但是如果你压抑它们,就会产生怨恨、愤怒的破坏力,让你走向阴暗的一面;还有不要去回避这些需求,逃避只会让你活得憋屈,整个人都是萎缩的。
how:第一步,时刻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去感悟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
第二步,试着去接纳这股情绪状态,并且发现其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第三步,了解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之后,去接纳和理解,也就是去点亮它,把它转化为正面的、积极的行动力。
第四步,当发现这股能量体已经变成了黑色的,可以试着再次去点亮它,也就是慢慢的再去接纳和认可它,把它往积极正向的方面引导。
第五步,尤其是自己习惯性的一些动作或者语言背后,大都是隐藏着自己的能量体,去试着看见它吧!比如,自己突然很想骂人的时候,这时就是潜意识里,想要发泄负面的情绪,去找到自己为什么会愤怒,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A1·联系经验】
对于看到自己的需求,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写作,写情绪日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给写出来。这是我已经实践了很久的,真心有效的方法。对于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提出的那个想像练习,我也亲测了,也是有效的,这个练习会让你自己感觉到内心对于欲望的真实态度。例如,我把“学习”放入能量球里,结果发现并没有扩大,这就说明我的潜意识里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并没有非常热情的追求。虽然我经常会报名参加一些线上的微课课程,也会参加一些线下的学习活动,网盘里也有不少的教学类视频,看上去我好像非常的努力,一直保持着精进与提升自己的状态。但是我静下心来,深深的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的内心并不是真的很愿意去学习。因为我刷抖音小视频时,两个小时都不会有累的感觉,但是在听课做笔记的时候,一个小时就会感觉自己眼花腰酸,大脑一片混乱,就想着要休息一下,嘿嘿,正好再去刷一下小视频哈!
所以每次在学习的时候,都是需要靠着自己强大的自控力,来逼着自己坚持下去。(包括写这篇拆书稿的时候,也是如此)。其实这就说明了自己内心是渴望轻松、舒适的状态,学习多多少少是有些反人性的,需要自律和坚持,哪怕是当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被外界所认可了,内心里还是会对学习有些厌恶感。也就是说,我们内心中对于放松、舒服的需求会大于自我成长的追求,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愿意待在思维的舒适区里,不愿意去自我成长的原因吧!
【A2·规划应用】
除了情绪日记之外,还有觉察自我情绪状态和内心需求的方法,就是冥想与正念。说来正巧,最近新入手一台天猫精灵,里面有冥想与正念的课程,准备去试着练习。当然,关键还在于坚持。至于如何去点亮内心的能量球,还是需要我们去坚持的,就像学习一样,过程或许很艰苦,但是收获也是巨大的。
吐槽:A2规划应用写得很烂,因为如何去点亮自己内在的能量球,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写。可能我的自我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也做的不好,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的去学习。又或许我的冥想还做的不够,有冥想经历丰富的朋友,欢迎来一起探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