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关于穿

  民以食为天,但是温饱也罢,半饱也好 ,人不能不顾及穿衣戴帽的问题。从某种程度说,一个人在家吃的怎么样,别人不知道。但你出门穿成什么样,别人可是看的清清楚楚。要不怎么说“衣食住行”,穿着之事还放在前面呢?

  很多人一说到60-70年代中国人的服装,就说是一片灰、蓝、绿。这大体上是事实,但也不能概括全部。比如我上小学时,白衬衫、蓝裤子是标准配置。尤其是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庆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时 ,白衬衫蓝裤子是要求穿着的。女孩子(中小学生)则要求穿白衬衫,花裙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50年代末,北京东单街头曾经有一幅巨大的宣传画 ,口号是“姑娘们打扮起来吧”,画面是一些穿着“布拉吉”的姑娘,这显然是受到苏联服装的影响。其实那时候,包括学生的白衬衫蓝裤子和红领巾,成年人的列宁装、鸭舌帽等等 在内,恐怕都是苏联文化影响的一部分。在一些城市中,东北的哈尔滨、大连、长春以及北京,可能受苏联服装的影响多一些。而离北京近在咫尺的天津 ,欧美服装的影响就比较多。上海更不用说了 ,“海派”服装明显能看到老租界十里洋场的影响始终存在。

  60年代有一部话剧,后来还改编成电影,叫《千万不要忘记》。里面有个年轻工人丁少纯,被认为是追求享受的典型。他在丈母娘的忽悠下打野鸭子卖钱,还喜欢穿着皮夹克,毛料裤子和皮鞋。那故事说的是东北某工厂的事,由此可见,当时至少在大中城市有一些工人的穿戴还是比较讲究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60年代时的照片 ,反映工厂女工的生活。她们在试穿布拉吉式的裙子)

  60年代,每逢五一十一都有游行庆祝活动。中小学生 ,工人,市民都穿上漂亮衣服。在北京,十一国庆节时早起已经比较凉了,因此很多人还穿上毛衣毛背心。参加游行的青年人,衣着鲜亮,干净利落,显示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60年代时有个《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尼》的纪录片 ,刘主席夫人王光美,陈毅外长夫人张茜等人穿着的都是剪裁合体的旗袍裙, 印象深刻。可见,当时的服装服饰还是多样化的。

  或许是《千万不要忘记》那类文艺作品的舆论引导,或许是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形态不断发挥作用。总之,从6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风气趋向朴素。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破四旧”,许多服装如旗袍、西服、高跟鞋等都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人们在服装方面的选择越来越“革命化”,或说是单一化。其结果是灰蓝绿渐渐成为城市服装颜色的主流。

  灰色蓝色成为主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染料普通,便宜,质量也相对稳定  ,不掉色。另一个原因是 ,50-60年代的干部服装多数是灰色 ,工人的工作服以蓝色的为常见。至于绿色(确切地说包括土黄色、黄绿色、橄榄绿等),是那时军装的基本色调。而那时候,“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军队的地位极高,军装,哪怕是旧军装,都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最时髦的服装。“文革”初期 ,北京一些部队大院的子弟把父亲的旧军装翻出来 ,是那种做工考究的毛呢料,即所谓“将校呢”,穿在身上,一帮人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颇显威风。影响所及,一般的年轻人也以穿旧军装为荣耀。

  如果没有旧军装该怎么显示自己呢?那时候,年轻小伙子比较流行的服饰是这样的——蓝色的上衣+西装裤+一双黑色的松紧口布鞋+一个白口罩。衣服裤子没什么多说的。那鞋  ,北京孩子称之为“懒汉鞋”或者“片儿鞋”。鞋一定要黑帮黑面的“冲服呢”(灯芯绒面的不行),白塑料底(红塑料底的不行),鞋边也要白色(黑色的不行)。这里所谓的“不行”,就是不够“份儿”,不上档次。

  再说口罩。那时候 ,北京风沙大,秋冬季戴口罩也正常。但当时的男孩子弄个口罩并不戴,而是掖在上衣衣襟里,把口罩带露出来。女孩子则是用口罩捂着脸,只让别人看见眼睛。这样的打扮,现在在公园里那些跳水兵舞的女士们仍然时兴 ,年轻女孩好像也继承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面这张照片是当年我们在江西干校时一个伙伴参军的临别纪念。仔细看,能看到别在衣襟上的口罩带。)

  前面提到毛衣毛背心,其实,那时候能穿上毛衣毛背心可不简单。因为 ,毛线贵 ,而且要凭工业劵购买,还要有人会编织。不过 ,当年的人讲互相帮助,邻居、同事之间都可能帮忙编织毛衣。我曾经有一件毛衣就是母亲单位的一个阿姨帮忙编织的。

  那时候,北京四季分明 ,反映在服装方面是夏穿单,冬穿棉,春秋两季要穿“夹”,意思是至少两层衣,或者穿毛衣毛背心,甚至是呢子外套。所以过去形容人有钱,就说人家家里有“四季衣裳”,什么“单、夹、棉、毛、纱 ,绸、呢、皮、貂、獭”,换着穿。但大多数人,没那么讲究。夏天大背心大裤衩,冬天大棉袄。春秋天如果没有毛衣毛背心,有的人就穿绒衣。那种绒衣,纯棉的,里面一层绒,很暖和,价格也不便宜。也有人毛衣绒衣都没有,稍冷一点儿套两件褂子,再冷,早早的就披上棉袄了。

  说到棉袄,那时候,没有羽绒服之类的成品棉服,多数人家都是自己絮棉花自己做。那种家庭自制棉袄,做的漂亮不容易,薄了不扛冷,厚了显得臃肿。因此,有的年轻人不愿意穿,宁可只穿毛衣,也要保持体型。北京人管这个叫“耍单儿”。

  1975年,冬天特别冷。我在公交公司上班有夜班,母亲给我絮了一件大棉袄。车队有一位大姐摸着我那件棉袄的肩膀部位,说了句话:“肯定是亲娘做的。”什么意思呢?后来才知道,民间有“后妈絮袖,亲娘絮肩”的说法。意思是,袖口的棉花容易絮,这个部位厚一点,一般人拉下袖子以为棉袄挺厚,其实,人最怕冷的地方是肩膀和后背。

  凭着那件厚厚的大棉袄,我度过了那几个寒冷的冬天。

那时候,冬天要穿棉鞋。比较好的棉鞋,是灯芯绒面,塑料底,半高腰。更好的,是部队配发的“大头鞋”。对多数人来说,皮靴或者皮棉靴是不可想象的。

冬天穿棉鞋,夏天就要穿凉鞋。那时候 ,多数人所谓的“凉鞋”可能就是一双布鞋,也许就是拖鞋。即使穿凉鞋,也是一双塑料的。当然,在北京,在我的记忆中,小孩子夏天光脚穿布鞋球鞋的比较多,真正穿凉鞋的少。

  说到鞋,不能不提一下运动鞋。那时候,我也喜欢体育,篮球,排球,田径等都喜欢。当时,参加体育比赛一般就是一双网球鞋或者叫田径鞋,其实就是最普通的浅帮薄底的球鞋。那时,我最想要的是上海生产的“回力”球鞋。那鞋虽然跟现在的“耐克”之类的鞋没法比,但它的天然橡胶底帆布高帮鞋面也是让人感觉舒服。我当时在五七干校,常常一个人抱着篮球苦练,心里的一个小目标就是争取入选县代表队,能够穿上配发的“回力”鞋。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我还真成了县队一员,踏踏实实的穿上了心仪已久的球鞋。

  那时候,服装面料主要是棉布,什么咔叽布,府绸,斜纹呢,灯芯绒等等。毛料,呢绒,绸缎,不是一般人能穿的起的。到了70年代,开始有了化纤面料。其中最有名的是“的确良”。“的确良”有厚有薄,挺刮,易洗易干,耐磨,做衬衫、制服都可以,感觉是不要布票。虽然说价格比棉布贵一点,但很多人还是想办法买一件穿。如今,消费观念又变了,化纤面料种类繁多却成了大路货,纯棉布成为高端产品。想一想,真是恍若隔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670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28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26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3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12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3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45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96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96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9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2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0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0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85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1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2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