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家长心急。
看着孩子一口粥吹了又吹,就是不往嘴里送;看着孩子拿起鞋子,摆来摆去,就是不穿;看着孩子拖拖拉拉,哼哼唧唧就是不去洗脸刷牙,我们家长恨不得马上给孩子装一个马力大的发动机,能不能快一点啊!有的家长脾气急,早就对孩子吼了。
磨蹭,是很多妈妈都会遇到的挑战。
虽然针对孩子磨蹭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这里只讲一种能帮助孩子消除磨蹭,还能建立自律的方法:《日常惯例表》。
先来看看《日常惯例表》究竟是长什么样子?
1、如何制作《日常惯例表》?
这里要强调,《日常惯例表》的制作者应该是孩子。
整个过程中,父母只是一个引领者和启发者,孩子参与得越多,越有价值感,同时也愿意去执行。具体步骤:
1、列出事件:在孩子制作过程中,可以问孩子,回到家里,先干什么呢?接着,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孩子自己说,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把清单列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不能干涉,不能命令孩子,但是可以引导,多问孩子还有吗?还有什么事吗?
2、规划时间:等到清单差不多完成,就可以问孩子,对每一件事情,计划的时间是多少呢?让孩子自己来安排时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省略这一步)
3、排列顺序:等到这些都完成,我们就可以问孩子需不需要调整,你想先做哪件,再做那一件呢?等孩子自己安排出一个顺序。最后,我们邀请孩子自己把这些事情,按照排好的时间和顺序画在一张纸上,做成一个惯例表。
2、执行时需要注意什么?
有的家长说,这个简单啊,不就是一个表吗?我记忆力好,都已经记住了,我自己来提醒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可是,为什么家长提醒,孩子不听,反而用惯例表,孩子却可以执行?
由家长提醒,孩子会觉得,是家长说了算,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控制,当我们制定了《日常惯例表》后,一切不是由家长说了算,也不是由孩子说了算,而是由惯例表说了算。
家长们想要培养孩子们的”自律“,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不说教,不催促,同时这样也是为了避免“权力斗争”。我们要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
《日常惯例表》的目的,不是用来控制孩子,它仅仅是帮助家长们培养孩子做好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形成自律、自觉的好品质。
3、帮孩子建立《日常惯例表》有哪些好处?
1、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孩子需要并渴望明确的生活规律,因为规律给孩子安全感,帮助他们发展自律的性格。——Laura Kham博士”
孩子自己能规划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其实《日常惯例表》跟我们的大人做的计划表如出一辙。当我们把事情做完,把清单里头的事项一一划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很满足,孩子也一样,很有成就感。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到:“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这个底线。”
2、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日常惯例表》是一个时间管理技能的引导和训练方法。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假如的父母从小也曾给我们使用《日常惯例表》,那么现在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都知道,对于越大的孩子,形成的固化,越难改正,挑战也会越大。不像小的孩子那么容易接受和改变。所以对于时间管理,要花时间训练孩子。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是让孩子明白“时间是自己的”,而不是为了服从父母。
同时还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没有管理好时间的后果,比如前面一个项目的时间超过了,就要取消下一项内容。而不是一味催促孩子“快点!”、“快做!”。而不断催促,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两种心理,一是依赖心理,认为所有的时间和事情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二是逆反心理,并可能采取故意“慢点”的方式来对抗大人不停的“快点”。
当我们的孩子还小,还没有学会认识钟表、对时间的感觉还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下一项来提示孩子。”接着我们该做什么呢?“”惯例表中的下一项是什么呢?“或者可以设定非语言信号,也可以和善而坚定地用启发式问题问孩子“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日常惯例表》是一项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工具,前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执行困难,但是坚持使用,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孩子的自律培养起来,就彻底告别了孩子的磨蹭了。
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日常惯例表》吧,从此以后,孩子的日常作息由日常惯例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