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世间人做事,多以相反的方向而行之。明明自己不懂,常常却在人前装着懂。明明自己处理某一件公务没有这样的能力,却不知道向人请教学习,装能办成,结果坏事。明明自己没有实力,却硬是要有一个显眼的外物来显示自己的物质或者财富。别说犯而不校,在公共交通车上不小心碰撞一下,也是大叫大吵。
杜老师讲得非常有智慧。在这一章节中,我想孔子与老子在此相会,并且两个人面对面地会心一笑。杜老师在讲座上有问及,能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是什么。谦虚让利。而这一章,无不体现为人谦虚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我们见一个孩子,路过小区拾起地上的垃级,放在回收的地方。这个小孩子,就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能。治理国家,管理公司。高位者,懂得向专业的员工请教,学习。在公众集会的场合,懂得有若无,耐心听别人表达,请教。就算实力强大,也表现温温有礼。反而更能得到更多人的颀赏,事功更容易成就。 难点常常会出现在犯而不校。
杜老师说,这是要分事情而言。比如说针对私人的事务。不要去计较什么。仁者是出来做事的人,贡献的人,而不是却计较得失的人。特别对于一个经营者而言,若有员工因为无心话一句话,或者无心的一个动作,我们是否有这样的介怀。
更多重要是,在一个体系之中,有不同的性格者,因为事务的看法不同,在表达意见是有自己不同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是否会觉是犯呢。所以,仁者有胸怀,更有格局与智慧。而真正的不校,是内心真正的不介意,而不是心里不满,而表面装得不介意。这就失去孔子讲这一句话的意义了。
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不知道为什么,再读这一段时,心里有隐隐的难过。父亲有点小错,儿子在人前作证,证明父亲的错。我难过的原因,是这个画面展现出来的时候,作为人,就可以自己钻到地下去了。
我不知道这个儿子心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真实的用意是什么,只是觉得,若有这样一个人,在你的生活圈子之内,大家是否和我感受一下,怪异而别扭。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孔子的伟大。这短短的一句话,把人性的光辉尽显其间。当然,这是从正面的角度解读。
所以,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作为一个人,首先得有要人性的光辉,不然,无论事情对与错,也失去的意义。 再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父亲或者儿子真是做了触及国家根本法律,触及杀人放火的伤天害理之事。这也没有什么隐和不隐好讨论的。不隐,是为了救人。而隐就变成了害人。
当然我们要救我们的亲人。为了是将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正正常常做一个健康的人。 我想孔子更想彰显的是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切的基础。这个底线破坏了,一切就坏。
三,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杜老师这一章讲得真是生动而以形象。边听课的时候,脑海中就出现了相似相识的画面。那个年轻人,站在一群可以称作老师或者长者人中。重要的是他还并行。那个年轻人,脸上分明显示着一种自得与自满的气息。就算他有才华,有官位,但是这种急于展现自己的心态,便在众人面前全部显现出来。过于的急功近利,最后的结果肯定都是失败的。
老子所处众人之所恶,我想最能够说清楚这个人的情况。 现实的生活之中,重要的场合,无论是政治事件,还是企业的大事件。每一个细节,里面其实都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争夺与竞争。所以,一个代表国家,或者代表企业外面做事的人,承担责任的人,如果事事只想显示自己,表现自己,那国家,人民,企业,员工的利益又放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人,无论外面的职务权利有多大,无论是政府高管还是企业的董事长,如果路过大门口看到看门的长者的时候,是否微笑的打个招呼。看到那个象父亲一样的清洁工打扫楼道的时候,是否侧身不要影响对方,弯身并示意友爱的微笑。等等。这一章,值得我好好地反省,好好地学习。
四,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杜老师讲课说,该讲的要讲,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得失,而该讲的不讲。而不该讲的一定不能讲,就算是你讲的是事实,客观事实,但是你讲的就是引来了一场争斗,引来纷乱,那就是不能讲。
不然口中所讲的那个事实,那就得好好反省自己的用心了。 这一次学习论语的部份,好多好多的精彩。好多好多做事为人的道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慢慢理会到孔子的哲学为会这么多年以来,流传至今的原由。的确,真正的智慧与学问,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的。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碰到失人,失言这样的情况。究其原由,常常也是由自私自利的那个心在作怪。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我们要实实在在的言知。对伤和气碰坏团结的事情,我们要慎言。简单的话语,但是却在我们现在时代的生活中,很重要。
五,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我们常常容易犯一种错,就是在一个团体里面,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好,于是我们就认为这个人好。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有问题,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有问题。杜老师说,如果一群坏人说一个人好,那这个人肯定不是好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算得上好人呢。那就是要好人称赞,坏人厌恶,才算好人。这样,就会我们识人提供了另一种哲学的智慧。 比如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要提升一名干部。如果问询考察者是他的政敌,死对头,那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负面的。反之也是如此。
其实这也是我们经营者提供了选择人才的另一种思路。管理者不仅要有独立的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懂得不同的事件应该找对人来问。找对人,这件事情,就变得极为的重要了。 关于通才的问题,希望有机会向杜老师请教学习。
六,言末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末见顔色而言,谓之瞽。 生动而又深刻啊! 杜老师讲,一些重要的场合,长官们在交流重要的事情。一个人跑过去,也不顾长官们在谈什么,就向自己的上司汇报自己办得得意的事情。
这是什么,不分场合的在人前显功。同时也在无关人前显功。那这个人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场合显功呢?有不为人知的私心。或者想借助平台向上爬的私心。其实这样的人,表面上是没有什么,不过是不合适的场合汇报了工作,表了一下功。但这样的人,常常是很可怕的。言末及之而言之的人,肯定不会是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会在重要利益面前只会选利,不会选义选德性的人。
孔子用了躁来表现这样的人。也有性急了的意思。 接来再来看看。这个人,长官安排他去做事了,事情还好都还办得不错。也是在一个场合,长官就当着别的长官的面问他啦,那件事情你办得不错,原因是什么啊?结果这个人假装谦虚。应付了一下,也不肯说实情,搞得长官与身边的人大失脸面。
或者说,长官安排这个,帮他处理一件私事。回来了,长官就很细节的点上的事情如何处理的问一下,他一笔带过,核心的点就是绝口不提。这样的一个人,大家想一想,如果留在身边做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心里真正的在想些什么。他的不言,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呢?至少这个人,心里不真诚,不坦诚。这样的人,是不可以重任的。重任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因为放在身边,你肯定睡不着觉。
最后一种情况,大家在会议室里开会。长官说了,今天的事情特别的重要,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啊。主要是解决问题的。然后大家就开会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个人,也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长官表达自己的建议。室里的气氛开始有点沉寂。长官的脸色慢慢有点不好看,同事之间开始有点互相对眼,含笑。还是这个人,还在那里表达。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看过长官的表情,也没有在意身边的人的表情。并且,身旁的同事身体碰了一下他,他还很不高兴,觉得这个同事连坐都坐不好。孔子他老人家这时就看不下去了,忙忙就拿根棒子,在这个人头上敲打了几下说:“年轻人啊,末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啊!” 感谢孔子老人家,感谢杜老师!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论语》心得——邹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