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没有记性,说过的话题自己也不怎么记得。读书这个主题,我肯定是说过不止一次的。不需要什么形象的人可以唠叨唠叨
读书和学习是不一样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读书不同。读书就像在某个地域闲逛,碰到好的还是坏的,都靠运气,这是一种“兴趣”
有用的书,在中国一种显得传统的角度来说,是不够“贵气”的,没有气节。堂堂君子,为天地立心,怎么能屈从于生存而委屈自己学“为器”之术。但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一个平衡,人有这个意志力去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有用的书上,不管怎么说,对这个社会进步,效率提升是有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不喜,但没有去批评反对的立场。但对人来说,自由是最珍贵的,有用便比不过兴趣,但又比贪婪而看书,要高得多
有用对自己,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对他人,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出于希望被关注,希望有谈资而贪多读书,贪见闻轻实际经验,这真是不如不读。人的经历,有知见障,如果经历过什么,意识必然打上痕迹,今后的行事或者说话,乃至命运,搞不好会因此受到自己无法觉察的影响。所以不管是为兴趣还是图有用,读书这种信念上、方法论上的接纳,是有一定风险,也就是有一定成本的。一定要有回报,读书才不亏。单图快乐,图在人群中开心,不如搞搞体育活动,既分泌了多巴胺,还有兴趣类似的人熟悉,搞不好多条朋友多条路。读书得来别人的言语,用来卖弄,实在没一点好处。所以,不要贪,不要为别人读书,不要作语句的搬运工。
从理解自己出发,将自己知道的,凑成一个点亮的局部地图。人到一定阶段,就没有时间可以四处探索,这当然只是个人之见。去寻找自己地图边缘的、未被点亮的地图,不要寻找方向不定,距离不定的地图。精力是有限的,就像兵力是有限的,四散出去,看起来很多,如果合起来也确实很多。但问题是合不起来,那便是没用的。知识只有成系统,成一串的连贯起来,才能成为自己的工具,为自己所用。中国古代读书人用典,熟了后就知道某个场合用某个典,就是一种能力,理解到位才能适当使用的能力。一个人的知识系统,甚至有点哲学性的认知系统,当然是存在的,但这种“通”,我确定是有适用范围不可能什么都通(认知系统不是万能的,即使自己突然感觉世界在自己眼里没有秘密,这也只是一种错觉,不存在天下无敌)。所以在态度上,可以将别人当成某个方面甚至多个方面的老师,但不要将任何人当成精神导师,把自己交出去的唯一后果就是形神俱灭。怀疑,也是一种有益的工具,但同样有使用难度。这里暂不讨论。对自己的认知系统,要有序的完善它,使用它(使用它、完善它这种顺序也是正确的)。经常性的提醒自己,我了解些什么,需要再去了解些什么(别的知识),以使自己对原本的知识了解更深,能在更大的范围使用它。不要做知识的守财奴,知识是拿来用的,无用的知识毫无价值。作为一种弥补,审美是个人欣赏的。
我个人在非常深的层面,存在一种恐惧和焦虑,所以图多看,又图游戏的放松,反正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年纪渐大,慢慢体会到自己错在哪。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让一些表面的感觉控制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决策(将时间投到哪里的决策)。跟着感觉走,觉得书好,或者某种表达将道理解释的有趣、清楚,不妨多投入些时间,加深理解;书不在多不在快,在于传递的东西找到懂它,用它的人。自己不聪明也无妨,如果开始就感觉有趣,那说明人与书有缘,多花些时间,总会得到,或多或少而已。将时间投到别的地方,未必能有所得呢。反正 都是浪费,找个看起来不错的坑扔进去好了。
读书,既是读书,也是读自己。所以这个过程,是相对私密的交流过程。别人说书好或书垃圾,实在没必要在意。极端的说,什么都没得到,但过程自己还满意,那不就得了。这社会这么多热闹喧嚣的事,散场的时候一地鸡毛,满心空虚;浪费时间的过程能在一种安静状态,也是非常难得。能睡一个好觉,至少我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