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三天的学习结束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起学习,很开心!真的很感恩老师和同学们,我收获很大。
“没有人有权力决定你上厕所(可不可以上,什么时候上)”
每次上课王老师都要给新学员说明上课的注意事项,就是照顾好自己的需要,需要如何满足由自己决定。说实话,我上过美国老师和马拉西亚老师的课,已经感觉很宽松了,刚开始可以“自己决定”这件事我还是很难做到,老师总是拿上厕所来说事,可是从幼儿园开始,上不上厕所,什么时候上厕所,都还要看老师脸色的。我在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新来的老师,下午会连续上三四节课不下课,我的好朋友每天都尿裤子,而我的同桌,一个男生,憋的满脸通红,告诉我他的想法“我想把尿尿在墨水瓶里。”我想他有小鸡鸡,尿在墨水瓶里也许不会太困难,我的好朋友可就惨了。
我给企业做培训,讲了很多,也有有趣的练习,就是这个上厕所的事,让学生记忆犹新。我想这个小小的例子里,有完形的精神,有人对自己的尊重,有人的尊严,有自我负责,有勇气,有关于权威的议题,太多太多了......
这次个案班,听到王老师解释“照顾好自己的需要”之后,来了一句“因为没有人,有权力决定你上厕所(的事)”,我心里很震撼。在一个教育机构做了一个月,我离职的原因就是,校长每周的管理会议,会进行类似成功学的演讲,我的内心很崩溃,我同意ta是一个想做好教育的人,但是我的心声是“你有什么权力来教育我如何做人?!谁给你的权力?”而我要为了一个月的工资,每周忍受三个小时,我感觉这种生活是对我生而为人的摧残,于是我离开了。从那时起,我常想起“权力”这个话题。这次学习听老师讲的这么直白,我更坚定了自己关于“尊重”的需求。
我发现自己习惯向权威要关注,要爱,到最后会把爱和控制联系在一起。我做完个案后,想起来自己近日的发现,就去问老师。王老师说,我们会去找自己最熟悉的感觉,以至于遇到了真正的尊重,自由,会感觉好像很不真实……
而要权威的好处在于,(需要满足不了)我们可以怨ta。
“我不敢(想)看”
一个个案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就站在ta的对面,ta坐在地上,有机会可以和父亲说话,可是ta不敢看。“我不敢看,我怕看了就没了。”我在一旁想,没了又怎样呀?不是已经没了吗?王老师说“是呀,现在还有回忆,怕看了连回忆都没有了。”
我想到自己的一些关系,相处的时候很纠结,我一直在抱怨对方不是曾经那个美好的人;分开之后我回忆,我想念,我怨恨,我不愿意放下这些,也是一样不想看。我不想看到对方不是我需要的样子,就像我的父亲,我总拉着他去公园,他却抱怨连连,抱怨公园的椅子不够多,树不够大,我很厌烦,我记忆中的父亲,是骑自行车带我去郊外游玩,一路说说笑笑的那个父亲呀!一转眼他老了,满腹牢骚,收费的景点嫌贵,南方嫌热,城市嫌吵,乡村太荒,公园嫌树不够高。哎,我只能再找找森林自然保护区之类的地方再试试了。
当我在这个个案中意识到,我不想看到父亲这样,我还苦苦追寻我心中的那个他,并期待他带给我轻松愉悦,我忽然放下了这个期待。和抱怨相比,我可以孤独地一人去公园散步了。
“也许你还在依赖家人为你做决定”
一个个案因为失眠等状况服用药物,也在精神病院呆过。ta还在叙述中,王老师就说,“也许你还在依赖家人为你做决定”,我在想,服药之类的也没什么,怎么就扯到家人了呢?
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我意识到,把自己的状况搞得很严重,到了一个份上无法自控,的确是一种交出自己权力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家人、医生的关系会很微妙。这个情况下做个案,会阻力重重,因为本身心理治疗就是找回自己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反复,有曲折,却是一条长期的、根本的道路;靠外界,药物等,短期有效,却会成为长期治愈的障碍。看到这一点,我更加坚定了心理治疗、自我负责这条路。
“配合演出”
一位母亲前来咨询,一直说自己毁了孩子,原来是这位母亲在孩子厌学后参加了学习,发现是自己对孩子太多的评判造成的。现在孩子大学毕业了,在家想自己的方向,这位母亲的内疚和焦虑又冒了上来,她很执着地认为孩子“被她毁了”。于是王老师和助教了一起配合了她想象中的剧本,只见孩子的代表落魄街头,面前放着一个碗,来往的人叮当当往里放了几个零钱。直到这位母亲来到儿子的位置,感受到孩子其实并不是窝在家里无所事事,而是在自己想出路,当孩子越感受到母亲着急的时候,就越要装作无所谓。
想想人真的是太执着于自己的恐惧了,被罪、疚、惧障住的时候,就像戴上了红色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红色的,还要求别人配合剧本演出,或者无意识控制周围的人配合自己演出。看不穿的时候,真的是苦在其中,“苦”此不疲;看穿了,真的会释怀,会大笑。
“我要、我要、我就要”
一位个案因为亲人离去,无法释怀。我扮演个案的爸爸,站在窗口,爸爸不愿意理会家里,看起来也很软弱。当我坐下来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的爸爸也是这样,但是不只是外表的那个无力和无能,同时也有一份看透之后的智慧,看起来无所作为,其实是有智慧的。
看起来爸爸和妈妈有距离,交流也不多,貌似关系不好,实际上心里是有链接的。感受到这一点之后,我比较能理解和接受父母,还有我自己的一些关系。原来苦恼于父母的吵闹,冷战,相互粉刺,还有自己在关系中得不到的温度,现在我能接受所谓“爱恨交织”的关系,不再孩子似地执着于热烈,纯粹式的情感了。人与人,有链接和默契,有关爱和嫌弃,有距离,很正常,不一定童话式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好的关系。读懂了这一点,真的是发现自己从来太肤浅。生活不是琼瑶剧,生活就是五味杂陈的。
个案的代表像个孩子一样在地上蹬着腿大喊“我要,我就是要,我要你们像**一样爱我!”恍惚间我看到了自己,我也是这个孩子,但我要一份特殊的爱,一个特殊的位置的时候,我就是这个样子的。而给爱的那个人,既然有如此包容、厚重的爱,会给身边所有的人。看到自己不这么“特殊”,会有一份失落,有一份心痛,同时也会有一份释怀。
很感谢这个个案,结束后大家都有所感悟,纷纷说搭了顺风车。王老师说,“越要就越匮乏。”我问老师,“匮乏的根源是父母给的少,还是怎么回事?”老师说,“本来小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匮乏来的。”
嗯。我想我要勇敢地去感受一下什么是满足,什么是幸福,去看看小我之外的世界。
谢谢您的阅读,请留下您的读后感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