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虽然大幅增加人类福祉,却也为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在科学家不断发现地球受损证据的同时,工程师尝试设计更加环境友善(environmental friendly)的产品。在「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所有人工废弃物都是新产品的资源,如同动物尸体最终可以滋养土壤--的理念启发下,工程师与设计师都致力研发新的材料、规划新的形式,尽可能使产品符合此一标准。一方面满足人类需求,另一方面也不造成环境负担。但是,面对环境问题,除了这样的设计趋势之外,绿色设计是否还有其他可能?面对人类与环境的复杂关系,绿色设计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案例出发,辅以「科技与社会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简称STS)的角度,来讨论当代绿色设计的另类方案。
科技设备公司「台达电子」在台南科学园区的厂办(后简称「南科台达电」),是台湾第一座拿下「黄金级绿建筑标章」的科技厂办(2005)。除了藉由简单设计手法--例如错落的阳台、内缩的窗户、通风的结构…等等--来减少建筑物耗电之外(注1),建筑师也透过「楼梯」与「电梯」位置的安排,在厂办里头打造了一种「多走楼梯少搭电梯」的生活习惯。首先,台达电的大厅里有一座黄橘色的鲜艳楼梯,仿佛正在「邀请」参访者与厂内员工拾级而上(图一)。许多报导称赞这个「友善的楼梯」鼓励员工利用楼梯通行,并且间接节省电梯的运作能源。这个「友善的楼梯」也成为台湾绿建筑评估指标WHEE(注2)的加分项目之一,让南科台达电在2009 年晋升为「钻石级」绿建筑。然而,若是没有「隐藏的电梯」,这个方案不算完整。
与楼梯在中庭所占据的位置相较,电梯的位置显然比较不显眼、直觉上也不方便(图二)。根据调查,虽然楼梯位在中庭明显的位置、也附上温暖的色调,但假如没有把电梯「隐藏」起来而是与楼梯并置的话,使用者对于楼梯的使用动机便会减低,使用频率也随之下降(洪靖,2009)。多数报导都只说了一半的故事,并未注意到隐藏电梯的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多走楼梯少搭电梯」的生活习惯,单靠友善楼梯其实无法达成,而应该被视为友善楼梯与隐藏电梯作为一组「组合」(set)所产生的效果。 「楼梯-电梯」就像萝卜与棒子的组合,在给予萝卜作为诱因的时候,也需要施以棒子作为督促的手段,只有当两者搭配合宜的时候,才能产生出最好的效果。
一般的传统观点都把技术(artifacts)视为工具,它的效用为何端赖人们如何使用它。换句话说,技术是中性的。然而,在STS 的观点里,技术物通常包含某种的特定要求与指导,就像戏剧「脚本」(script)要求演员照章演出一样,技术物也会预先设定某种情境,「邀请」使用者配合行动(Akrich & Latour, 1992; Akrich, 1992)。例如,马路上黄黑条纹的「缓速丘」(speed bump)促使驾驶放慢速度,以便在车身不受到过度振动的情况下通过,进而维持了交通流速的稳定与安全。它的功能如同站在路边警察,但它却不会偷懒也不会劳累,所以在英国甚至被称为sleeping policeman。虽然多数时候,这种技术物的特质会被视为一种「权力的施展」(Foucault, 1977; Winner, 1986),但社会学者Bruno Latour却认为技术物是社会组成中不能忽视的元素,而那些经常抱怨人类道德败坏的社会学家,大多数都看错了方向--只看人而不看物(Latour, 1992)。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来看「楼梯-电梯」设计带给我们的启发。就像缓速丘把急踩油门的仓促驾驶「转换」(translate)成为车速妥当的守法驾驶,楼梯与电梯的搭配也把习惯搭乘电梯的员工转换成为实践环保的行动者。这个「方案」有两层意义。首先,技术可以协助处理「大众不环保」的问题。对于如何促进大众的环保行动,通常给定的答案都是「教育」,然而环保意识的觉醒不代表环保行动的产生,例如就本案例来说,虽然台达电素来以环保教育闻名业界,但员工善用楼梯的动机几乎不是出于环保意识,换句话说,纯粹是「楼梯-电梯」这个物质安排催生了员工环保行为。如果传统「环境教育」习惯采用「内在」的进路来试图改变人们,那么环境教育需要思考如何透过「外在」的方式来填补环境意识与环保行动之间的落差,甚至考虑让「(人造)环境」本身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督促科技」可以成为绿色设计的策略之一。如本文一开始所述,绿色设计通常把目标对准「自然」,希望设计与制造对于环境友善的科技,但却很少思考「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通常只是「需求必须被满足」的背景条件。诚然,有一些绿色设计确实希望透过技术产品来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例如,图示清析的用电量表可以使用户意识到耗电量的多寡,进而主动节省用电。然而,这类设计比较接近前述传统环境教育的方案,必须面对比较大的意识与行动的鸿沟。本文强调的是一种比较「负向」督促方案,透过技术来「规定」使用者的行为,但却不至于让使用者感到不悦(注3)。这种瞄准「人类」的设计策略固然不容易,却是绿色设计值得采纳的思考方向,也是下一个值得设计师自我挑战的目标。
注释:
1.这些手法的细节,在网路上很容易找到,或者也可参考洪靖(2009)的整理。
2.WEEH 分别为:减废(Waste Reduction)、生态(Ecology)、节能(Energy Saving)、健康(Health)。
3.至于「督促设计」是否侵害个人自由或者引起专家或设计师治理(technocracy)的问题,限于篇幅无法在此讨论,需要另文详述与解答。
参考书目:
Akrich, M. (1992).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ical Objects. In WE Bijker & J. Law (Eds.), 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pp. 205–224).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Akrich, M., & Latour, B. (1992). A Summary of a Convenient Vocabulary for the Semiotics of Human and Nonhuman Assemblies. In WE Bijker & J. Law (Eds.), Shaping Technology / Building Society: 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pp. 259–264).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Foucault, M.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Books.
Latour, B. (1992). “Where Are the Missing Masses? The Sociology of a Few Mundane Artifacts.” In WE Bijker & J. Law (Eds.), 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pp. 225 –258).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Winner, L. (1986). 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 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洪靖(2009),〈永续建筑与适当科技:如何重塑使用者与现代社会〉。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本文同步刊登于跨科际对话平台电子文库:http://goo.gl/ARxWMP
喜欢本文吗?请点击下方的「喜欢」,也欢迎您打赏我哟!别忘了在简书关注我,或跟随我的 微博 或 Google+ 或 Twitter 或 Facebook,也可参观我的繁中博客 社技哲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