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向来钟爱于“三”这一数字,社会阶层可划分为三六九等,佛儒道三教统领了几千年的意识形态领域,桃园三结义流传为千古佳话;生活中“三”的应用更是比比皆是:表示尊敬或诚服需要三叩九拜,上香为三柱,敬酒讲究三杯,等级次序可分为上中下,座位安排强调左中右;甚至领导讲话,也大多是“我讲三点意见……第一条意见包括三个方面”,会议结束时,主持人总要说“刚才***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我完全同意,下面,就本次会议的贯彻落实,我再强调三点…”可见,“三”这一数字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之处比比皆是。
河套地区讲究无酒不成席,各种聚会或小酌怡情,或大醉伤身,或固定程式的提议敬酒,或猜拳行令的不拘一格。各种酒席总是或多或少地充斥于你的生活。酒席名目自然也是不一而足,有娱乐消遣的、有办事沟通的、有联络感情的,有接待应酬的…我姑且把这各类酒席套用一个时髦词—酒坛,与各种论坛、讲坛相并列,倒也显得高大上一些。我向来接受这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在酒坛的分类上自然遵从传统,把各类酒席汇总、概括、分层、剥离、沉淀、剖析、归类,倒也可以将酒席提炼为三大境界:
一曰推心置腹型境界。此类酒席在座诸神均为多年至交,或为朋友、或为同学同事,或为言无不尽的闺蜜,或为俩肋插刀的兄弟。此桌座内同仁知心知面,既相互了解对方三亲六故,又熟知对方性格的优劣短长。于是在席间就无所忌讳,不论话语间低调诚恳,还是慷慨激昂,甚至于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均不会产生歧义引起非议。这类酒坛最难控制局面,开始都说今天少喝点、身体不舒服咱们好好吃点饭…巴拉巴拉一大堆不喝酒的理由。进行的过程中,逐渐便偏离了开场的初衷,由含蓄到豪放到粗旷,由随意到动员到逼迫。后来总之是有一万个理由劝你干杯,让你觉得不干杯就毫无人性、枉活此生,不干杯你就在此圈子之外游离。与其让语言刺激的生不如死,倒不如视死如归同归于尽。到最后,倒也皆大欢喜,兴之所至、胡言乱语,你送我我送你相互搀扶着送到家。下次相见会心一笑,往事不堪回首就互相不提,嬉笑怒骂皆成过往,一笑泯恩仇,携手相约安排新的聚会,只不过从头再来。
二曰履行程序式境界。此类酒席座中人互相并不全部认识,可能有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甚至有长幼之分、上下之属,反正因着各种机缘凑在了一起。身处此境便万万不可造次,该坐什么位次、该扮演什么角色、该说什么话,均需拿捏有度。有时你是掌舵人、主办方,就要不卑不亢、张弛有度,把握全局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按照程序进行,谁能喝、谁能喝多少、谁得多喝要在心里有个章程;有时你是中间人、粘合剂就要会把握时机烧烧火,或缺酒或挡酒、或以睿智和幽默融洽一下气氛;有时你得做一个服务者,添茶、倒酒、催菜,该提酒时义不容辞,该严格执纪时绝不允许养鱼,要做的很多、说得很少,最忌讳多嘴多舌、喧宾夺主。此类酒坛一般宾主双方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即使超量也要稳如泰山、不宜虚张声势,虽然缺少了高潮迭起,倒也规规整整,程序结束握手拜拜。
三曰互吹互捧式境界。此类酒坛座中人往往分为两个战线以上,或为生意往来,或为交流学习,或为检查指导。席间人员相互因职业认识但不熟悉,互相知晓却无深入交往。因此席间的话题就很有局限,只能在职业或工作的范畴内进行。按照地区习惯,这类酒坛的程序比较单一,按照主客的身份和地位逐一提议,轮流提议敬酒完成就是酒席收场之时。提议者先喝为敬,并且是以自我多喝以示诚意,然后逐个或分组敬酒。敬酒的过程中因为话题有限,于是就开始各种表扬或吹捧:***是多么多么富有才气、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工作如何如何出色,又给我们创造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真是大美女,能力又强,真是女中豪杰、人中龙凤、业主翘楚。各种言不由衷的表演和溢美之词充斥酒坛内外,表扬者有时肯定是言不由衷,受表扬者大多也如坐针毡,双方心照不宣、互为享用、酒足饭饱、握手话别。
君不见每日华灯初上,饭店酒吧,觥筹交错;安详静雅,恣意喧哗;聚聚合合,离离散散。凡此种种,皆可归于此三类境界,或重叠、或交叉,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