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曾洋洋自得地问群臣,凭什么自己会坐得了天下。
其实他心里面早就有答案了,不过,还是问一问比较好。
大臣王陵站出来,说:“您之所以得天下,在于能与天下人同享其利。比方说,打了一座城池,就会封给有功之人。项羽不同,有功劳的,他要忌害,有才能的,他会猜疑。这就是他丢掉天下的原因。”(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听了,不以为然,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他说出了自己得天下的秘密: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说完这些以后,估计刘邦都得意地哈哈大笑了。
估计王陵听了之后,会想:“皇帝说的,跟我说的,意思差不多啊?”
是的,他们的表述不一样,却都指出了实质:刘邦懂得分享与合作,项羽不懂得。
细看历史,会发现两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刘邦的思想更开放,别人的意见,他更容易接受,哪怕有时候接受的意见并不好,但他集思广益,最终都执行了最好的建议。项羽的思想更封闭,别人的意见他也不容易听得进去,他多疑,排斥才智之士,也没有能力与麾下人才展开比较长期的,高度默契的合作。
最终,凭借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刘邦战胜了项羽。
那么,刘邦和项羽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和他们成长的环境、学习的方式有什么关系呢?
细读历史,你会发现,项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长大,接受的是封闭式的教育,形成了封闭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而刘邦不一样,他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他接受的是开放式的教育,形成的是开放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
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大家要注意,秦朝统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项羽才11岁,刘邦已经是35岁了。
秦朝灭六国之后,对办学没有兴趣,而且对六国贵族子弟是时刻保持防范和警惕的。士人阶层想要学习的话,秦朝鼓励他们“以吏为师”,也就是让青少年跟着那些官吏学习法律知识,这样才好做秦朝的顺民。那么,这个时候,11岁的项羽作为楚国大将的后代,背负着的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历史使命,他可能以吏为师,做秦的顺民吗?
既然不能在国家教育系统里学习,那就找几个办私学的儒生学习一下文化知识也是可以的啊。
我们看看项羽这条路走不走得通?
公元前213,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天下图书收集到咸阳,儒家的六艺几乎断绝。这个时候,哪个儒生敢办学?这一年,项羽19岁。也就是说,十九岁以后,项羽是不可能进私学读书学习的。
那么,在11岁到19岁之间,项羽可以到私学上学吗?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在国家灭亡之后,他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教育是由叔父项梁项伯负责的。我们看看项羽的这两个叔叔给他实施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项梁项伯兄弟,身上肩负着国仇家恨,在楚国灭亡之后,一直从事秘密活动,而且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史记·项羽本纪》这样说: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也就是说,项梁曾经被关押在秦朝栎阳这个地方的监牢里,后来,依靠一个叫曹咎的人给栎阳监狱长司马欣写信,司马欣放走了项梁。
我们再看看项伯的经历,项伯在秦朝也积极参加了地下党活动,当年他杀了人,亡命江湖,跟随张良一起躲藏。
看来,项羽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监护人因为从事着危险的秘密活动,他不可能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教育。那么,他所得到的,也就只能是家学了。
一个家族有其学术渊源,本来也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接受家庭教育而不接受别的教育模式,难免会产生很多弊端。
项羽所受的教育,不是通识教育,而是偏向于武力和将略。所以一开始,他学读书识字,但是他认为读书识字没什么好学的,人能够写好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然后要学剑,学剑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项羽又放弃了,他说一人敌不足学,要学就学万人敌。
从小只学习武艺和将略,而缺乏通识教育,会导致思维的固化,行为的偏执。所以以后项羽的行为,不像刘邦那样灵活,处世不像刘邦那样圆融。
没办法,谁要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呢?而且,项羽的两个叔叔,无论是项梁还是项伯,为人处世都有武将风格,这是他们家族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局限。
项羽接受的教育还有一大局限,就是有很明显的封闭性,排外性。他在封闭的家族内部成长,因为没有同学,接触不到外人,所以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与人分享、合作的机会,这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监护者杀人亡命,从小生活颠沛流离,还要东躲西藏提防被人杀害,然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几重因素加在一起,会导致项羽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呢?项羽残暴、多疑的性格,崇尚武力,不懂得与人合作的行为方式,都可以从这些生活经历中找到根源。
相比而言,刘邦的成长环境,要开放得多,阳光得多,也温和得多。
刘邦成长的环境是开放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他35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最为开放的时期。这时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刘邦在一个文化最为繁荣,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里成长起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中成长的人,其思想容易比在秦始皇高压统治之下成长的人更开放更活跃一些。
在这个时期,刘邦的成长也更阳光。刘邦是平民,父亲是老实的农民,依靠勤劳节俭,家人衣食无忧。在平民环境中长大的刘邦,他的眼里,世界是和平的,他不用像项羽那样担心别人对他不利。所以,他的心态会比项羽更加宽和,更加友善。
刘邦出生的这一天,卢绾也出生了。卢绾的父亲是一个富人,与刘邦的父亲是好友。好朋友一起生了儿子,自然觉得这是上天的有心安排,所以,刘邦长大以后,得到了卢家的资助,刘邦、卢绾一同上学。刘邦当了皇帝后,不忘旧恩,封卢绾为燕王。
这样一个在友善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自然心理要更健康一些,在与人合作的能力上也要更强一些。
还有一点,刘邦所受的教育模式,跟项羽不一样。刘邦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家学环境下成长的,而是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中长大,那么这种环境之下,他与人合作的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史书上记载,刘邦在上学期间,他和卢绾的关系非常好,以至于乡邻见了,都替他们高兴。(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刘邦在这样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他的朋友很多。他后来干革命所依靠的骨干人才,都是他少年时期的同学、发小、同乡以及长大后的朋友、同事。比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都和他建立了深厚而且长久的友谊,成为他夺取天下的元老功臣。
相反,我们发现项羽长大以后,几乎没有什么儿时的朋友来帮助他。在项羽的革命阵营中,一些骨干人才,要么来自项氏家族,要么是叔叔项梁遗留给他的,而没有他自己的人——比如同学、发小、朋友、同事。
刘邦与项羽,年龄不同,出生不同,成长的环境也是如此的不同。不同的环境竟然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最终导致他们人生的沉浮!这值得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