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教学参考书》看了多少遍,记不清教案修改了多少次,也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晚......但是,却记得课本上批注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记得教案修改的每个小细节,记得在制作课件时反复推敲的每个句子......一节公开课,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这学期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人本课堂”公开课,我讲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穷人》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坚持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勤劳、善良,宁愿自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反映了沙皇专治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多本《教学参考书》中有关《穷人》一课的资料,还在网上看了大量优秀教案,看了多位名师的课堂实录。又学习了统编教材的教育理念,结合课本中的“单元导读”和“交流平台”。反复思索自己如何上好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每个环节。如:第九段桑娜的心里描写,我刚开始设置的问题是“想象一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当我再次研读教参时,我发现教参中提到,这段心理描写中多次出现了省略号、问号、感叹号,让孩子在符号中领悟人物形象。我就按教参的要求把课件上的问题改成“在略号、问号、感叹号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过了一天,当我再次研读教材,教参时,我感觉这个问题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悟人物形象,学生在关注不到之处老师再适当点拨。最后,我把这个问题改为“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交流感受。”先让学生感悟,老师再适当引导关注符号。这样不局限学生到思维。又如:我想让学生在读完课文第一部分后,感受“波涛轰鸣,狂风怒吼”这种恶劣天气中,渔夫为了家人还要出海打鱼,来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在制作课件时看了多张插图都不满意,经过反复对比最后一副动感图片,在配上“寒风呼啸”的音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完课后,一个孩子给我说:“刘老师,上课时,看着课件中汹涌的波涛伴着狂风的怒吼,再加上您声情并茂的朗读,我真的感受到了文中写的一个词——心惊肉跳。”这就是我预设中想要的效果。为了让孩子体会桑娜一家的“穷”在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让他们在品读中感悟。在品读人物心理描写时,让几个孩子读,其他同学评价,在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个教学环节我都是反复推敲,想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想上好一节课,真的需要下大功夫去研读教参,读透课文,认真设计每个环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虽然,我为上好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后和几位听课领导交流了一下。彭校长指出“课文读第一部分,最好也放在第二课时一起讲,这样深入地感受桑娜一家的穷,更反衬出她后面的善良。”赵校长指出“课件设计条理很清晰,但老师的语速有些快”……我感觉领导们提的建议特别好,又一次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每讲一次公开课,对自己都是一次历练。虽然,备课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心血,但是确实收获满满。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又一次有所提升。想到自己在教学道路上的点滴进步,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