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 之十六
上一段时间谈了备课标(研读目标)、备教材(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备训练(设计练习),准备阶段进行完了,如何撰写教案哪?今天开始谈谈这个普通而又难做的话题。很多教师的教案是为了应需检查而诞生的,真正的自己独立备课的教师少之又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可以说是毕生行走在课堂上、生活在孩子中间。他对“教案”有自己的深刻认识、独到见解和深切体昧。他说:“不少教师想看我的教案,但常常让他们失望,因为多数写得比较简单。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是无法写上去的,我称之为‘隐性备课’。例如练朗读,练板书的字,看资料,还有更无形的东西——思考。真的,有时,早晨一睁眼就在想教材,想教法,想学生。”于老师认为“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是备课的全部”,“备课于心最要紧”。例如,于老师的阅读教学教案大体上分为三个板块:初读课文,精读课文,作业设计。“初读课文”部分只是写个大体过程,因为多数情况下你料想不到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指导初读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严”字,严格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严格要求读出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气。必要时领读,即“跟着教师读”。“精读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品昧句、段,品味篇章结构,进而读出味道来。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并感受语言的魅力。“作业设计”,如造句、片段仿写的设计等。
于老师的教学堪称经典,他的教案同样堪称经典。我们从中悟出什么呢?
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犹如一眼泉。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面,后者是备课于心中。
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或者其他学科,假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之更有效、更优质,这两种备课(教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