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崔永元的新书《有话说》,其中小崔年轻时的一段经历让我深有感触。
刚成为主持人那会儿,小崔总是自带一份年少时特有的得意和傲娇,本能地将自己当做舞台上的主角。
认为大家来录节目或者到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就是来看崔永元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左右观众的喜怒哀乐。
于是他每一次出场都精心装扮,甚至提前准备好各种名言警句,用来“舌战群儒”。
但是最后发现,观众对他并没有那么多的关注,这样的结果,使其深受打击。
后来他慢慢意识到大家并不是来看崔永元的,而是看采访嘉宾的。
一想到这里,他心里一惊,赶紧调整心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配角。
然后他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主持人该有的状态,当他开始不把自己当回事,便有了那个手持话筒叱咤荧幕的小崔。
英国《每日邮报》曾经发表过一项科学研究,人们经常会硬性感觉有人盯着自己,其实压根没有。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女同学阿兰,名校毕业,后来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可工作多年,一直没能得到提升。
一次我和她谈及当下的工作状态,她颇为烦恼地和我说她现在很“自卑”:
明明一个简单的任务,总是担心哪里会出错,瞻前顾后,效率低下;
遇到机会,也不敢表现自己,怕说错话,被领导否定;
甚至弄花了妆容,都能尴尬一整天,担心同事笑话……
一天天畏首畏尾,越来越没有成就感。
仔细想想,她哪里是自卑,明明是将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可是这样除了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把自己压榨得精疲力尽,对其他人没有丝毫的影响。
诗人鲁藜有一句名言:“还是把自己当成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做人,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并没有那么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