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刘未鹏《暗时间》里读到过一个理念大概意思是:将问题放入推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焦虑的办法。
由此我想到,如果将认知体系看作一个金字塔,顶层,放上宗教,其次放上哲学,接下来是科学方法,最后产生结果。记得柏拉图也构想过这样一个金字塔,从底层的动物性,到感性,再到高层的理性。
再来,人的焦虑多是产生于只看到[结果差异],就是最底层的那一维。停留在这一维度上,就会只关注差异的现象,而且比较容易放弃对差异的思考。但有趣的是,并不是因为从[人]这个因素上,分出了差异,而是因为[认知低维]而产生了差异。最终却以差异化来分层了人群。而个人又因想脱离某个结果输出的阶层,而拼命在结果上打转。其实只要在认知上输入一个[为什么],就能进入高一点的认知维度,进入方法层面。也就进入了推理的逻辑闭环。
只看到结果的差异,而不去寻求方法、理念,则会产生很多让人[脱离世界]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容易让人放弃思考、人云亦云,失去立场。之所以说是脱离世界,是因为这种状态下认识的世界是片面而凉薄,主观而极端的。[仰望]和[俯视]都会导致这种状态,导致无法客观认识世界。并产生浓重的主观怀疑情绪,这种失衡状态急迫寻求外在补偿:他人的认同。若是未被他人认同,自身又没有立场,心灵就会踏空,三观就会崩塌。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因为没有将问题[拆分],未进入更高维的方法及理念层面。这就印证了,问题得不到解决,是因为低维认知,而不是问题本身太大。
哲学和宗教是更高维的理念层面,但需要生活和经验层面的东西去逐渐理解,然后以自己理解过后的理念向下降维打击。未经历生活的厚重及其他理论支持的理念是迷信,是思想的毒瘤。会想当然地强加自己的理解给他人,甚至成为思想的专制者。
寻法,循法。专注当下,循序渐进。可以走的慢,但一定要坚持。在厚重的历史与知识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可以贪婪而自由地寻找。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