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书封面的时候顿觉眼前一亮,原来“被讨厌并不是可耻的事情,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对于曾经一度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及人际关系恐慌中我来说,内心豁然开朗。
这本书采用的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阿德勒是与佛洛依德、荣格齐名的心里学三大巨头之一,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哲学家,有“现代心里学之父”之称。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及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全书通过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不幸、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幸福人生等五个话题。青年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对哲人观点的不理解和一系列反驳代表着一部分我自己的感受:不安、愤怒、自卑,烦恼,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的各种负面情绪。而哲人在一次次的对话和辩论中帮助青年去了解自己,从而指引青年往新的方向前进。
关于“自卑”
因为自己不是名校毕业,所以在其他同事面前有隐约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感的存在,无论如何都想要表现优越感,寻求认同,又由于要表现优越感所以不愿意承认犯错误,总是盯着别人作出的成绩而耿耿于怀。
听听哲人怎么说的吧。
“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自卑使人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然而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如果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承认错误并不等于承认失败。”
也就是说,自卑并不是错,错在搞错了比较的对象;犯错也只是对自我认知的挑战。看问题要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同样的,如果我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他人也不应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
在职场中会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得到认可就会很开心,听到批评会难过。按照阿德勒的观点,这样的我始终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其实这些都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不自信。要改变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看待这一切的自我心态。以后再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区分清楚“别人的评价、自我评价”。只和历史的自己做比较,让内心强大起来。
关于“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反之我们的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
“要让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要树立横向的平等关系,然后主观上要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观点,而他人对你的判断则是我无法干涉的课题,不需要去考虑。有了贡献感,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人际关系是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我们需要提起“被讨厌的勇气"勇气去面对它。
职场、家庭、社会处处都存在人际关系的课题,必须先解决掉自身的问题,比如自卑、寻求认同、竞争等。然后站在众生平等的观点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记住,做出的是我们内心觉得对的贡献,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需求。
透过现象看本质,抛开外在看内心。觉得对的事情就坚持到底,哪怕被别人指指点点,因为决定自己状态的是自己,不需要受到外界的干扰。告诉自己总有不同的声音,这是正常的现象。
人际关系中的双方总要有一方先开始作出改变,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不是“我”的问题。
关于“人生”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登山,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过去和未来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此时此刻才是真实的存在。”
俗话说“想太多,做太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计划列了一条条,后悔药吃了一颗颗,都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读书的时候就想着学习,不要去管能不能通过考试;工作的时候就专注工作,不要去在意别人的评价;健身的时候就完完全全地去努力,不要去想明天能瘦几斤。
去年生了场大病之后情绪就郁郁寡欢,总觉得人生不如意之事都给我碰上了。以前我喜欢列列梦想清单什么的,给自己规划规划人生。生病之后我天天担心健康问题,觉得很多梦想之类的都实现不了了,每天都过的无精打采的。但是幸福的奥义也许并不在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在于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过程的艰辛,又怎能体会到梦想实现时候的幸福?如果我继续每天都活在惶恐之中,那每天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要收拾自己的情绪,重拾获得幸福的勇气,尽力过好此时此刻,真正无憾此生。
在书中,作者把青年定位成普罗大众,尽量让其提出的问题和思考的过程都具有代表性。确实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处处有鸡汤、处处是观点、每读一遍总让人醍醐灌顶,值得反复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