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老师上了一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公开课。
矫老师以森林里来了三种动物,引起学生兴趣,孩子们认识了黄鹂、啄木鸟和喜鹊。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锻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描述过程中锻炼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当有学生表达不完整时老师及时提醒。
接着老师问学生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孩子们的问题:1.喜鹊有多少只?2.啄木鸟有多少只?3.喜鹊和啄木鸟一共有多少只?当然老师这节课解决的主要是1和2,但是对于学生提出的无关问题都给予回应。
那么下面先解决问题一,矫老师让学生把信息和问题一起组成完整的句子读出来,并带领学生回忆我们在一年级学《数的认识》和数与数之间关系时通常是摆学具的方式进行的,有小方块,小棒等,而且一年级下学期我们学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时候也是摆小方块的方式,一个小方块对应一个物体。那么今天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小棒表示是不是太多了,让学生理解数太大时摆小棒不太方便,要学习一种新的表示方法。
新方法的探索:矫老师拿出一根蓝色长条表示黄鹂的数量,喜鹊也要用长条表示,但是老师拿出两根不同的长条,请学生自己动手选出合适的一条,自己摆好,思考如何选择能正确表示黄鹂和喜鹊的数量。当学生摆好,老师选取3位同学的展示,并以回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让摆放错误的同学意识并改正。学生通过选择合适的纸条长度,正确的摆放形式(横着摆,对齐),更加理清黄鹂和喜鹊的数量关系。
老师问同学们这个纸条完整嘛?如何正确的让人一眼看出题目中的信息?由此引出了在纸条上如何表示动物名称、数量(大括号)知道的数量直接标数,不知道的要用问好,以及多出的部分如何表示,并表示出与黄鹂同样多的部分。让学生分清红颜色的纸条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黄鹂一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多出来的。
接下来是同学们列算式,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用加法呢?主要让学生理清楚146是与黄鹂一样多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比黄鹂多的一部分。然后带领同学们回忆了我们如何列出的算式,如何进行的整个过程。
依照这种方法,矫老师又出示一个相似的题目,要求孩子用三句话的形式完整表达题目,并列出算式。
最后总结整体思路:先得到数学信息,然后摆纸条,最后列算式。
依据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二:啄木鸟有多少只?
整堂课下来,我自己感受最大的一点是矫老师的课密不透风,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掌握牢固。另外一点是教研员提出的问题二的解决也应该让学生放手去做,这一点我很认同,可能是因为临时换课,备课两天就来讲一堂公开课,所以老师没有去放手,但是也同样想到了。最后一点是我现在认识到一年级摆学具,是为二年级以及以后服务的,虽然心里清楚,但是具体的如何为以后的知识服务在矫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