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上升到对哲学的研究,而我们从哲学的观点又可以阐述文学作品中“意识流”文学。
而笔者坚持认为,存在主义和意识流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在存在主义的场域下可以解释意识流文学。
1.虚无与存在
你信不信,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荒诞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存在就是虚妄。就连我们抬头看见的星空也是上亿万年前的影像,就连我们深信不疑的过往也是别人记不住的片段。你信不信,所有的交集、相爱、回忆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本该不存在。我庞大的生命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虚妄构成。
加缪笔下的人物——莫尔索,就是虚无与存在典型例子。人的情感不应该受到外在的束缚,也不应该被批判。外面世界的人对于你而言都是局外人。你的世界应该只有你自己。你哭,你哭给自己看,你笑,你笑给自己看。
世界本身无对错,无黑白,因为人的意识的附着,使他有了黑白,有了对错,有了善恶。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事情。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局外人,而这个世界也是有这样一个一个局外人构成。
我们一再呼喊,世界一再沉默。我们的生命与它无关,我们的爱恨缠绵与它无关。无论是怎样的轨迹,无论你多么热切热情,世界始终是一架冷酷的时间机器。是冷酷仙境也是时间尽头。而我们所有人都无一例外被这个世界放弃或被放弃,成为无关痛痒的局外人。
叛逆即是媚俗。叛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恐慌。那你,为什么会恐慌呢?怕被淹没在汲汲洪流,怕成为众多帮凶中的一部分,怕没有存在感,怕存在感太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特别的人,所以所有人都是特别普通人。恐慌也改变不了媚俗的结局。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荒诞,而你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
姑且看看这个世界还会多荒诞,你自己会成为多么普通的人,你会因为现实放弃什么?你还会为什么哭泣,你还会经历什么惊喜然后一夜失去,生活的乐趣就在去痛苦,然后承受痛苦。
说到夏天,记忆最深的是什么呢?于我而言是夏日明晃晃的白。惨烈的热,嘶嘶冒烟的大地。《局外人》里描述最多的就是夏日。烈日炎炎的夏日。任何过于浓烈的东西都是无情的。所有的故事,所有记忆深刻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冷酷炎热的夏日展开。用一个冷酷夏日讲述一个炎热故事。无论你喜不喜欢,无论你听不听,它就在那里,发生,改变,高潮,结局。
趋于平淡。
2.自由与束缚
伍尔夫的作品从文学角度来讲是意识流文学,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感触为主从而进行文学加工的艺术题材。从心理学角度讲,也许可以算作一种心理活动纪录 。
从《墙上的斑点》到《到灯塔去》,伍尔夫的写作风格都像是一个自言自语的精神病患者。她没有好好讲述一个故事,我们只是从她的自言自语中模模糊糊了解一个故事大概。所有的故事都是朦胧,唯有感情炙热。
我喜欢这种赤裸流露的感情,故事只是作为一个载体。这种坦诚才是文字的意义。
他人就是地狱。我呼吸,我睡觉,我醒来。我只能感受到我的感受。因为有了他人,有了爱欲憎恨。故我存在的我,竟然为了他人而存在。我哭泣,我嘲笑我哭泣。我欣喜,我不明白我为何欣喜。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无有代者。每一个自己做出的选择其实都是他人在选择我们。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种表达。选择自由模式比选择一片叶子简单,比福泽每一片叶子的太阳难。
意识流文学是作者心理的反应,是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笔者认为通过意识流文学作品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作者的思想。伍尔夫是一个自由的人,她不拘束于形式,完全遵照内心的选择。
我羡慕每一个自由的人。身处世界,身不由己的太多。妥协,虚伪,假装,两面三刀,楚楚可怜。一个人要安稳度过一生,需要做多少身不由己的事,需要伪装多少故事。我羡慕每一个不用伪装的人,他们的心是自由的。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理性的人是克制的。成熟的人是克制的。冷静的人是克制的。束缚。
纯粹的人是自由的,无知的人是自由的。感性的人是自由的。自由。
在我看来,想自由意味着想独立,而想独立其实是为了证明我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证明我自己跟其他任何人都有着不同之处,我单单只是我自己,任何人都不可替代。这也就说明想自由最根本的愿望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独一无二的存在感。当有一个人从内而外和我们一模一样并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难道我们不会怀疑自己到底是谁?难道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存在感顿失而恐惧万分?至于追求束缚的根源,我想大概和想要摆脱孤独感的愿望是有直接联系的吧。
孤独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感受。当我们从脱离大自然的怀抱进化成人的那一刻起,也许孤独就注定了要永久伴随着人类。而我们的诞生更加剧了这种感受,我们在母亲的身体里被孕育成长着,从无到有直至通过分娩而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融合与分离的过程,我们本与母亲连为一体,最终却被迫与母亲分离,一分为二,开始独自承受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难道这不是孤独感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么?于是,我们得想方设法摆脱这种消极的感受,而摆脱这种感受最直接的办法便是重新寻找融合为一的状态,重新由二甚至多变为一。
3.小结
存在主义和意识流文学都是文学作品里最直接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精神思维的文学体裁。笔者通过对存在主义及意识流文学的有限认知,浅薄的以心理学观点论述了笔者的感受。在我眼里心理学和以上文学体裁同样迷人,都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文学反应心理状态,心理学解释文学风格。
仅以浅薄的观点简要论述本文,谬论之处还请海涵,不胜惶恐。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侵权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使用本文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