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临近春节回家的日子。天涯社区有网友发帖称:自己是来自南方的新媳妇,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过年。那边要向至亲长辈下跪领红包,甚至新媳妇上门第一年连亲族里的其他长辈也要跪。
女方家从来都没有这个传统,甚至认为这样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点侮辱人”。但男方认为女方应该入乡随俗,觉得女方的抗拒是“无理取闹、不尊重他”。
这个贴子让网友们吵成一堆,不少人纷纷表示北方人没这风俗,更多的人认为是陋习。
但也有来自相关地区的人现身说法,就是这样。
结婚后每年大年初一都跟着嫂子们磕半个村子[允悲]外姓关系好的也磕,一上午累死。不去还不行,人家儿媳妇来我婆家,所以我也得出去给别人。好在娘家婆家一个地方的,兴俗一致,我可以接受。不过真心很累,一上午都在串门磕头[汗]今年刚生完二胎孩子小不回老家过年,不用磕头啦[鼓掌][鼓掌][鼓掌]
评论里多条回复表示,她不是一个人。
从初一早上微博网友的信息看,大年初一磕头拜年,在华北一带的农村一点也不罕见。
河北有网友说尽管村里一直高音喇叭播放,提倡过年不磕头,但并没有阻止大家磕头拜年。或许和提倡不要彩礼一样,这些传统并不会一下子销声匿迹。
作为来自过年磕头成为传统的地区一员,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这是问题,似乎这就是过年。
每到大年初一,凌晨五点多,鞭炮四起,各家男人和男孩们就开始出门拜年,本家、本姓、本村的外姓,只要辈分高于自己的,都得去到,同辈的老年人也不能拉下。
叫着称呼“给您拜年了”,然后磕头,是真的双腿下跪哦。
受礼的人会去拉,“别磕了”,但有时人多,也拉不过来。有人实诚,结结实实地磕两个,有人被劝就顺势不跪了。
我爷爷奶奶辈分高,那会农村人多,所以拜年的人也多。真有时候呈现早朝景象,黑压压一片。
早上八点多,腿脚快的男性们结束了拜年仪式,回家吃饭。家庭主妇吃完早饭,拾掇完再出门拜年。
妇女开始去拜年,男士们开始凑一起打牌、聊天。
午饭前,一年中的大仪式结束。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这一年中仅有的什么都不干的时光。
第二天开始走亲戚,舅家,姑家,姨家等一系列的亲戚。再然后就开始各种生计忙活。
那会走出农村在城里安家的人并不多,基本都会回家过年,城里媳妇也得跟着妯娌们去拜年。
以前还以为全国人们都这样。后来才知道似乎只是河南、山东、河北以及夹杂其间的苏北地区才有。
多年以后再回家过年才意识到没有和同乡结婚的好处,至少不用去面对这些心里不情愿的习俗。
尽管很多人觉得这是陋习,可是只要身处其中,谁逃得掉?只有严格执行,不严格执行的区别。
想完全逃避,只有不回家过年。
今年初一五点多被鞭炮吵醒,听到窗外人来人往。哥哥也早早起来,准备去拜年。
爸爸叮嘱他,有些老大哥家也得去,人家每年都来。就算是还礼吧,呵呵。
哥哥结婚后已多年未回乡过年,偶尔回来一次也没法解脱。但没有谁认为嫂子应该去拜年,她来自城市,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习俗。
现在很多农村80后90后,都已经把家安在县城。大年初一早上男人依然会回乡拜年,该磕头的依然下跪。不同的是,媳妇和孩子基本不回来。
说什么入乡随俗,入谁的乡啊?
农村出來的孩子能和异乡人结婚,很大的可能是彼此都不在男方家乡生活。
那入乡入的不应该是共同生活地区的“乡”吗?怎么是自己未来都不可能再生活的地方。
出生長大的农村固然是根,父母在,那里依然是家。可有一天,父母西去,父母的兄弟姐妹也离去,这里就成了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让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姑娘去接受此地的习俗,给父母外的人下跪,究竟想得到认同,还是体现自己大男人的地位?
时代在进步,手机走入大众还需要时间呢,何况剔除人心里的东西。
女人不上桌吃饭,下跪磕头拜年,这些终究会成为历史的尘埃,消失不见,现代文明逐渐深入人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