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中国红色教育电影连环画,所讲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位于山西省境内的孔家庄,坐落在黄土高坡上,全村只有百十来户人家,祖祖辈辈受着缺水的威胁,吃水要走几里地到深山沟里挑水。复原回乡的志愿军高占武决心开山引水,改变家乡面貌。在党的领导下,他带头组织村里的曹茂林、孔淑贞、李克明等年轻人成立志愿队,来到远离村子的龙泉口。他们劈山引水,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来在全公社人民的共同帮助下,终于建起了一条长长的水渠,把龙泉口的山泉水引到了村里……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帮年轻人克服困难开山引水的事。但是看完故事后,我却久久不愿放下手中的书。他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印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的感染着我。
复原军人高占武回乡后,看到站在山沟里排成一长串等待挑水的农民,不由心生感慨:一定要解决用水难的问题,把龙泉口的水引到村里来。龙泉口离孔家庄15里地,要经过两架大山三条深沟,且山势险要,需翻山越岭才能到龙泉口。开山引水工程浩大,困难重重。高占武说干就干,约上曹茂林,带上测量工具就出发了。摸清情况后,他找老社长做工作,然后又同老社长去乡里,寻求乡里的支持。后来,他们组建了21个人的志愿队,来到龙王庙劈山引水。工地上,高占武身先士卒,打炮眼、点炸药都是自己试验成功后,才安排人们干活。
曹茂林是村里的能工巧匠,人称“七十三行”。他聪明憨厚,做事沉稳老练,是开山引水的坚定支持者,是高占武的朋友和得力助手。他俩一起测量、一起去找社长,志愿队到龙王庙后,曹茂林还自觉自愿主动找活干:利用休息时间挖地种菜;用几块木头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水平仪,测量渠道的高低;后来又和小翠合作制成了推土车、水槽,提高了劳动效率。
孔淑贞大胆泼辣,敢闯敢干,活泼快乐的像春天的小燕子。她一出场就是带着歌声来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甜美的歌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中学毕业自愿回乡当农民参加生产劳动。老社长召集村民开志愿队动员大会时,一开始人们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无人报名。孔淑贞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我参加,把我写上!”高占武阻止她:“不仅需要胆大、体力强,而且需要打炮眼的技术!”她充满信心的说:“技术,我可以学呀!”老社长开玩笑说她的两根辫子影响干活,她顺手夺过身边正干针线活的胖大嫂手中的剪子,两下就把自己的两条长辫子剪掉了。在她的带动下,年轻人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纷纷报名。很快,报名人数就达到21人,连胖大嫂都积极报名,去当了“火头军”。
这些年轻人心底无私、纯真质朴,他们热爱劳动、勇于担当、积极乐观、不惧困难。毛主席说,年轻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正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正是他们,引领着乡里人走向幸福,走向新时代。
他们不仅热爱劳动,有责任有担当,而且还能做到利他,成人之美。
曹茂林喜欢上了大胆泼辣、细心勤快的孔淑贞。但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又担心自己配不上人家,一直不敢表白。他心事重重的找到好朋友高占武,向他倾吐了自己对孔的爱慕之意,求高占武帮忙说合。高占武听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面带难色。
原来,他也爱上了孔淑贞。刚开始试打炮眼时,孔淑贞的大胆泼辣令高佩服。后来,她的聪明能干、胆大心细、爱思考,使高对她产生了好感,以至于在笔记本上把孔淑贞的名字写满了一页。当曹茂林找他当“红娘”时,他知道了曹对孔的感情,他觉得:“朋友要求我帮助他,就是心里有些痛苦,也应该压一压。”便在内心压抑住对孔的情感,说合曹孔二人。尽管高占武内心痛苦、心烦意乱,脑海中时时闪现孔淑贞的模样。但他还能做到自然的利他,成人之美。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若没有一定的人生境界,又怎能做到呢?
高战武和孔淑贞由相知到相爱的过程,也告诉了人们一个成功爱情的密码,那就是志同道合。故事采用了多角恋爱模式。复原回乡的志愿军高占武爱上了中学毕业生孔淑贞,村里的队员曹茂林也爱上了她,孔淑贞的同学李克明原与小翠是一对恋人,李抛弃了小翠也来追求孔。而孔淑贞爱上的是高占武,因为,他俩不仅有相近的文化水平和共同语言,而且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为村里修水渠解决缺水问题,改变家乡面貌。在他们心里集体利益至上,他们都爱劳动,敢闯敢干,不怕困难,乐观向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同道合,心理相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心怀强烈而纯粹的利他愿望,以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最终成就伟业。”这是稻盛和夫《成法》中阐明的“成事之法”。纵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高占武、曹茂林、孔淑贞这几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具有这种利他愿望。正因如此,他们不但解决了祖祖辈辈用水难的问题,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了一曲新生活的赞歌。
我想,这也是这本红色经典经久流传的真谛吧!它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处处散发着阳光的气息,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催人奋发向上。这,是经典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