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实际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想必很多人对这句话中的“三”很好奇,认为不孝的做法有三种,而实际上这里的“三”在古文中指的并不是三种,而是“多”的意思。而“无后”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后代”。
后人对于“不孝有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而赵岐在此书中的解释由于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等种种原因,有些曲解了孟子的本意,将“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1.刻意顺从父母的心意,见父母有过错不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2.自己做官食禄却不赡养父母;3.不传宗接代。赵岐将“无后”直接理解为了“不传宗接代”,而这也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很多人也将赵岐的批注作为孟子“不孝有三”的解释,而误传了很久。
根据孟子《离娄章句下》所说,不孝的做法应该是五种: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孟子的《离娄章句》中都是讲的如何使父母高兴,遵循父子纲常,但是从来没有提过后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