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紀錄
2003年普立茲公眾服務獎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及最佳原創劇本
觀後感
摒棄好萊塢一貫的誇飾手法,導演採用了大量的對話來還原當時的調查過程,恰到好處的緊張氛圍讓人在觀賞的同時,亦能夠分神來捫心自問,倘若處於相同壓力下會怎麼決定。布幕拉上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帶走的不是精神耗竭的空虛感,而是若有所思、滿滿的收穫,可見導演對於節奏的掌握相當優秀。
本片有三個特點,在觀賞時值得注意:
1.宗教團體
出發本意良善的組織,在幫助民眾的同時也更能夠號召群眾來加入,因此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組織壯大的同時也讓社會變得更好。但為什麼會需要一個組織外的第三方力量來監督呢?綜觀歷史,為了要讓一個團體持續運行,「必要之惡」的概念就會開始滋生,腐敗墮落批上一層新的衣服而在舞台上華麗登場。天主教裡也不是缺少良知的神父,但錯誤的觀念與鴕鳥的心態讓整個局勢開始失控。對於任何沒有第三方可以制衡、一家獨大的組織,我們都要戒慎恐懼,以片中的天主教為例,連司法系統(法官與警察)、媒體都遍佈了盲目的教徒,而他們選擇的是像鴕鳥一般把頭埋進沙子裡,視而不見。而調查的契機來自於一個新來的外地主編,推動了這些有勇氣的記者,讓整個猥褻兒童的夢靨畫上終結。
2.地方勢力
在推動調查的過程中,當地有力人士的遊說與阻撓也是本片的吸睛之處。可以清楚的看見古人所言的:「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無非不是維持波士頓的穩定是首要條件、天主教是當地人心靈的庇護所、民眾在911恐怖攻擊後更加需要宗教的慰藉、波士頓怎麼可以被外地人牽著走等等的推託之詞。劇中Peter對Robby說到「你這個老波士頓人,怎麼可以被外地人牽著鼻子走呢,即使最後報導出來,功成名就、拍拍屁股走人的是他,朋友、親戚、家庭都在波士頓的你,又要怎麼面對這些鄉親父老呢?」如果說有戀童癖的神父是星星之火,那火上加油的就是這些把人情壓力、利益分析加諸在媒體、警方的鄉愿了。
3.良知的覺醒
編輯們在幾年前就有注意到事情,發過幾篇零星的報導,也收到相關的材料,但是在維持地方和諧的氛圍下選擇了高高提起、輕輕放下。有趣的是,隨著調查的進行,越來越多的真相被揭露,編輯與記者們也開始反思,未盡媒體的責任是不是也是一種犯罪,道德的罪惡感與進度的壓力讓成員彼此間產生了衝突,同時在尚未罪證確鑿的情形下,又該怎麼跟家人、小孩啟齒這些骯髒的醜聞。但這部片的媒體記者們在最後展現了人性善的一面,他們克服了外部的壓力與內心的恐懼,披露長期以來的戀童神父被縱容的現象,讓受害者可以走出陰影、加害者受到制裁、孩童們可以免除恐懼。
綜觀整部電影,沒有炫目的聲光特效、狗血淋漓的套路演出,卻如此感動人心又發人省思。只要故事精彩,用最直接簡單的手法就可以讓觀眾大呼過癮,如同上等的食材,烹調的手法不需要花招百出,饕客們自然會品味出其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