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某“互联网+医院”的企业,通过联合政府覆盖了500+医院,建设了打通HIS系统的移动产品体系,面向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服务。期望未来在积累一定量的HIS中数据时,在大数据方面产出更多价值。
咨询建议:
该类型项目在一线城市或中心市场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包括就医160/趣医院/微医/卓建/桃谷科技*等,项目之间连接医院HIS系统的程度、深度有所不同,不同企业目前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差别。
但从二、三线城市市场来讲,此类业务仍然有相当规模的空间。结合2018年4月国办出台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指导意见,预计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要提供多种移动医疗服务,因此该市场未来2-3年内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前期不同企业探索该业务方向时,基本已明确产品路线和实施路径,但问题在于产品在市场上产生业务收入较难。目前看来可能的业务收入方向来自于两部分:1)政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或医院专项费用,购买企业的开发部署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类似传统HIS厂商;2) 基于移动医疗的便捷性,以及在两票制、药品零差率对处方外流的导向作用下,与零售药店合作开展药品零售导流业务。
目前企业覆盖的医院数量、规模粗略估计可达到正向收入的门槛,按照上述两个收入来源健康估算,可具备自主造血能力。但其他必要条件还包括:企业管理效率提升、通过覆盖医院数量的规模效应提升业务量(医疗属于低频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门槛才能保证业务量)、部署新医院项目边际成本不断降低等。
在大数据方向,未来2-3年内企业要根据打通HIS后,积累的数据规模与质量,持续评估在大数据和基于此的诊疗辅助产品方面的投入。该领域是最具价值潜力的业务方向,但同样各路巨头虎视眈眈、投入巨大。对于该规模企业来说,生存与发展不可偏废,但应保持不同发展阶段的定力,避免因在大数据方向投入过多,将企业发展拖入不良境地。
(*利益不相关备注:笔者2年前曾任职于桃谷科技)
项目二:
某智能可穿戴硬件企业,希望投放智能硬件售卖渠道在医院,从线下入口开发市场。选择的可能切入口是智能输液器等。
咨询建议:
在医院渠道的产品,优点:强入口、场景结合力强
待解决或思考的问题:考虑进入医保支付目录的问题、医院患者付费意愿和场景与需求结合度问题。重新考虑和临床需求结合点或切入点的问题,比如智能手环(例如apple watch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康复监测的案例,by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或者其他是否更合适?
项目三:
某硬件终端企业,在人脸识别、安防、二三线城市政府关系方面具备优势和资源积累。计划在医院渠道投放社保卡终端,用于社保费用查询、诊前挂号、预约等流程与业务。
咨询建议:
此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参考京医通。具体不详述。
项目四:
项目处于早期设想阶段,计划在社区终端投放24小时智能无人医疗产品或非处方药售卖机,以弥补晚间社区卫生中心无人值守的痛点。
咨询建议:
社区生活便利性质的无人售卖机生存现状如何?社区卫生服务站真的在夜间无人值守吗?不清楚,需要实际情况调研(实际上不少社区药店设有晚间值班窗口,按门铃即可购药)。晚间或紧急情况下购买非处方药、常用药的情况有多少?家里一般有常见病储备药,偶有应急需求才会在夜间外出购药。
此外,夜间医疗需求一般分两类:小病扛一扛,大病找急诊。
社区夜间24小时无人购药,伪需求的成分更多一些。